解放大桥 (福州)
福州解放大桥(閩東語:解放大橋,平話字:Gāi-huóng-dâi-giò)(民間又稱作「一橋」),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福州解放大桥由萬壽橋、中洲島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为闽江福州段最古老的一座石桥。
解放大桥 | |
---|---|
坐标 | 26°3′0.4″N 119°18′30.6″E / 26.050111°N 119.308500°E |
跨越 | 闽江 |
地點 |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
上游桥梁 | 三县洲大桥 |
下游桥梁 | 闽江大桥 |
地圖 | |
歷史
编辑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太守王祖道在万寿寺旁,用120只木船,架设南北2座浮桥[1],每船皆用粗大藤缆分别紧固于江中所立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厚木板,宽一丈一尺,两边设扶栏,并在南、北、中建3个亭子,供行人憩息。建桥工程历时一年,于绍圣六年(1094年)10月完工,命名万寿桥。陆游过此桥,留下《渡浮桥望南台》-诗:「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并发起募捐将浮桥改为石墩桥[2]。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石墩桥建成。
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僧王法助得到元成宗铁木耳的嘉许,募集了数百万贯资金,奉旨把万寿桥改建成简支石梁石板桥[3]。大桥前后建造共花了19年时间,到元至治二年(1322年)才竣工[4],桥长391米,宽4.5米,共87孔。后人为纪念王法助的功绩,便把这条大桥命名为万寿桥。[5]万寿桥建成后,又在南面建成木石混合结构9孔的“江南桥”,亦称“仓前桥”,长135米。清乾隆年间,江南桥被水冲毁,也改建为全石桥。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为了适应开通汽车的需要,将万寿和江南两桥改为公路桥,在原有桥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路面和桥栏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工程由日商"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建。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纪念人民解放军冲过此桥,追击南逃國軍部隊,将此桥改名为“解放大桥”[6]。1970年,解放大桥采取桥上架桥的形式,加高4米、加宽桥面2米。
1994年,因闽江洪水的冲击,解放大桥桥墩崩离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开始重建;1996年9月29日竣工。新桥为现代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联拱桥,总长565米,宽12米,设置四组桔红色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承桥身的负荷。中洲岛以南部分长100米,中洲岛旱桥141米,中洲岛以北长324米。
2009年6月,解放大桥开始封闭施工,更换104根吊杆,将原先的橘红色弧形钢管漆成灰白色。
參考資料及注释
编辑- ^ 以江中楞岩洲为中点,南桥用船100只,共长2500尺;北桥用船20只,共长500尺。
- ^ 只用石条叠砌,立于水中,左右无护栏,俗称"跳墩桥"。
- ^ 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围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推石头,再在石头的基础上砌桥墩,桥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间叠架两根1米见方,长9米,重逾40吨的大石梁,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横铺。桥上的石栏杆上雕刻着许多各种形态的石狮,桥头和桥尾还建有亭子,供人休息。
- ^ 一、后洲水域. 台江区志.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8-08-20] (中文(简体)).[永久失效連結]
- ^ 这也是元代福建最浩大的建筑工程。
- ^ 福州解放60周年 福州解放大桥的前世今生[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