蟊賊
沒有或很少條目链入本條目。 (2024年7月6日) |
蟊賊,蟊、賊本為兩種蟲類,後人將之合稱,多泛指蝗蟲此類吃禾苗的昆蟲[1]。中國古代以農為本,農民多受此類昆蟲所害,視之為害蟲。與蠹蟲相同,被後世用以稱呼危害國家或人民的人或事[2]。
誤用
编辑蟊賊與毛賊皆音「máo zéi」,故常被誤用。毛賊,「毛」有細小、微小之意,多用以指稱小偷、盜賊,罪行較小;而蟊賊通常用以指賣國、害國,千夫可指之罪人,罪行較大[3]。毛賊其危害程度遠不如蟊贼。
曾被冠以蟊賊稱呼之人
编辑- 魏忠賢。香港知名評論家黃毓民於其書中稱其為:「權閹之最,國之蟊賊」[4]。
- 蔣介石。四·一二事件發生之後,中共和國民黨左派在武漢聯合發動了討蔣運動。192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宣言:「蔣介石業已變為國民革命公開的敵人」,號召人民群眾為「推翻新軍閥」、「打倒軍事專政」而奮鬥。4月22日,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譚平山、吳玉章、林祖涵、毛澤東等39人,以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候補執監委員名義聯名通電討蔣,以「總理之叛徒、本黨之敗類,民眾之蟊賊」為口號,號召全國民眾及革命同志,起來推翻蔣介石。
- 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此二人為日軍第十六師團中島部隊之少尉,在其長官鼓勵下,彼此相約「殺人競賽」,商定在佔領南京時,誰先殺滿100人為勝者。他們從句容殺到湯山,向井敏明殺了89人,野田毅殺了78人,因皆未滿100人,「殺人競賽」繼續進行。1937年12月10日中午,兩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軍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謂殺了105人,向井謂殺了106人。又因確定不了是誰先達到殺100人之數,決定這次比賽不分勝負,重新比賽誰殺滿150名中國人。這些暴行都一直在報紙上圖文並茂連載,被稱為「皇軍的英雄」。日本投降後,這兩個戰犯終以在作戰期間,共同連續屠殺俘虜及非戰中人員以「實為人類蟊賊,文明公敵」的罪名在南京執行槍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