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贞植
薛貞植(朝鲜语:설정식,1912年—1953年),北韓文學家和政治人物,也是國內派人,韓戰期間曾擔當朝鮮人民軍前線司令部文化官。1953年因間諜罪被處死。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薛貞植出生於咸鏡南道端川市,父親曾在大韓帝國當官[1]。1929年,薛貞植於普通學校畢業後成功考進漢城公立農業學校(現首爾大學的前身),但同年因參與光州學生運動而被迫退學[1]。之後,他曾短暫的到中國留學。1935年,他來到日本學習。1937年,他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學成歸來後經營果園和農場[1]。雖然如此,但他還一直參與抗日運動[1]。
從政和被處決
编辑1945年,日本投降,二戰結束,薛貞植加入《東亞日報》工作。翌年,他在林和等人的勸說下加入朝鮮共產黨,從而展開其從政經歷。1947年1月,他成為南朝鲜過度立法議會的辦公室副秘書長﹔同年8年又擔任文學家同盟的外國文學部長。1948年,薛貞植被聘為英文報刊《漢城時報》(The Seoul Times)的記者,但不久後因支持共產主義而被南韓政府打壓,他因而投奔到北韓[1]。
在來到北韓後,韓戰爆發,薛貞植被委任為朝鮮人民軍前線司令部的文化官,負責宣傳工作。1951年,他還成為停戰談判的翻譯[2]。然而,在1953年8月,即戰爭結束不久後,國內派領袖李承燁被時任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指控為顛覆政府的間諜,薛貞植也被指為同謀而於同年被處決[2]。
文學創作
编辑薛貞植於20歲時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作《大街上的歌》就在那時完成[1]。其後,他還出版了4部的詩集,當中包括﹕《鐘》、《葡萄》和《我的憤怒》等,還有長篇小說《青春》。他的詩作多是6至12行的短詩,而且多是在日治時期創作,評論認為他的作品具有民族主義色彩之餘,又有單純撲素的味道[1]。
家庭
编辑薛貞植育有3子1女,由於在其投奔北韓時,他未有帶同其妻子和子女。故此,薛貞植的家人沒有遭到肅清。另外,他的孫女金保城(韓語:김보성)是現時南韓的演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