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令

(重定向自肖山令

蕭山令(1892年6月11日—1937年12月13日),鐵儂湖南長沙府益陽縣四方山人,中國抗日將領。

蕭山令
个人资料
出生1892年6月11日
 大清湖南
逝世1937年12月13日(1937歲—12—13)(45歲) 
 中華民國南京市
国籍 中華民國
职业軍事將領
军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 中華民國憲兵
服役时间-1937
军衔中將(追晉)
参战南京保衛戰 
《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中的蕭山令烈士遺像

蕭山令曾担任國民政府憲兵副司令(首都宪兵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等数职。1937年11月南京保衛戰中,他领导了南京军民抵抗日军进犯,身兼數職,擔負守衛南京,抵禦日軍的重任。12月13日,南京淪陷,自殺殉國,為抗戰而亡。

国民政府追晉蕭山令為陸軍中將。1984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早年生涯

编辑

家鄉時期

编辑

1892年6月11日(清光绪十八年五月十七),蕭山令出生於書香世家。幼承庭訓,知書達理,稍長受到曾國藩治理湘軍之影響,決定投筆從戒,先後畢業於湖南陸軍小學、保定陸軍官學校。初任湘軍排連營長,民國十五年隨國民革命軍北伐,任團附、參謀等識。民國十八年於南京衛戍司令任職[1]

擔任憲兵官職與為人

编辑

北伐統一後,國民政府著手整建憲兵,1932年於南京成立憲兵司令部,以谷正倫將軍任司令,蕭山令為總務處長,主管憲兵之編練,成立憲兵兩旅一團,及車站、船舶、郵電等各檢查所,他精心規畫,甚有建樹。1936年,擢升少將參謀長。1937年3月升任副司令[1]

蕭山令為軍人,但言行舉止,溫文有禮,秉性忠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許多同輩與友人樂於與其交往[1]

南京保衛戰

编辑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自此抗戰軍興。8月13日,日軍大規模進攻淞滬,企圖沿京滬鐵路直抵南京。國民政府為求長期抗戰,一方面遷都重慶,另一方面調集部署重兵保衛南京。時任憲兵司令谷正倫將軍患病前往武漢治療,因此由蕭山令代理憲兵司令兼首都警備司令、防空司令等職,之後又任兼衛戍長官部副長官、首都警察廳廳長,代理南京市市長等職,因為身兼數職,因此軍務纷繁迫促。之後因淞滬戰場吃緊,蕭山令親率五個憲兵團兵力,留京參加南京保衛戰。舉凡構築工事,維持治安,掃除間諜,均有一定成效[1]

1937年12月,日軍進犯南京。時駐京國軍兵力採兩線部署;以戰野軍守備南京外圍各據點,以駐京憲兵部隊及中央軍校教導隊守備南京城內各要衝。同月9日,日軍攻占光華門及防空學校,接著進犯光華門至通濟門一線,蕭山令據報派憲兵適時增援友軍,將敵擊退。10日,駐光華門之憲兵,再協助友軍殲滅進犯光華門之日軍。同月11日,日軍軍機為掩護地面作戰,輪番轟炸南京城內國軍各陣地,雙方距離越加接近,憲兵雖然傷亡慘重,依舊堅守陣地不搖[1]

同月12日,日軍攻城更加急迫,蕭山令下令駐京各憲兵部隊,一方面修補被敵機炸毀之工事,另一方準備巷戰。同日下午,日軍突破南京城防守備,紛紛湧入城內。南京戰局危急,此時便已大勢已去,但蕭山令仍然積極調整部署,不顧一切準備與日軍做最終決戰,誓死與南京共存亡[1]

正當此時,蕭山令收到首都衛戍長官司令唐生智長官命令:「所有駐京軍警向花旗營集中待命。」12日晚間6時,蕭山令遵命指揮警憲集結南京下關渡江,並限當日晚10時前到達江邊。部隊遵從命令後,循著中山路出挹江門,不料沿途未撤退之民眾及車輛壅塞道路,使得部隊行進大受阻礙。部隊好不容易抵達江邊,卻因為缺乏船隻,無法渡江。蕭山令於是命令部隊分別乘坐木筏渡江,在倉卒間官兵落水者甚多[1]

不料此時日軍騎兵突然到達,並用機槍掃射濫殺,正欲撤退的軍民,蕭山令聞訊趕到,親眼看到日軍暴行,當下立即振臂高呼殺敵,率領未渡江之軍警部隊與敵奮勇衝殺。蕭山令不幸遭敵射傷,雖負重傷,并许下了“誓死捍卫南京,与中山陵同在!”的誓言。在与日军血战26个昼夜之后,终因众寡悬殊,南京沦陷。蕭山令不愿被俘受辱,於挹江門饮弹自尽,以身殉国,享年45歲。

南京保衛戰是中華民國憲兵建軍以來犧牲最慘烈之戰役,是役參戰憲兵6,400多人,除數百人生還外,其餘自蕭山令以下官兵,皆為國捐軀[1]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孫建中. 忠義故事. 《奮鬥月刊(686期)》. 2010: 22-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