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會議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5月14日) |
耶路撒冷會議 是初代教會史上相當重要的會議,其決議對於基督教朝向外邦的後續發展影響甚巨[1]。雖然存在揣測的成份,但是有些學者認為,若非因為耶路撒冷會議所研擬的初代教會管理方向,後來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就不會成為猶太教之外的獨立教派,而且只會以猶太教裏勢微支派的樣式存活,甚至可能已經消失在宗教歷史的長河裏[2]。
會議背景
编辑新約聖經《使徒行傳》十五章所記載的耶路撒冷會議,學者鑑定其與會時間約在49 AD,即耶穌受釘約十五年多之後[3]。耶路撒冷會議在時空上的定點處於相當關鍵性的位置。根據南加拉太說[4],耶路撒冷會議在47-48AD使徒保羅第一次外邦宣教之後,主後70年耶路撒冷聖殿被毀之前召開,處於初代教會猶太人信徒和非猶太人信徒之間文化衝突明顯之際[5]。
會議概要
编辑根據新約聖經《加拉太書》和《使徒行傳》,使徒保羅在第一次外邦宣教的過程當中所遭遇的迫害,許多是來自猶太教徒和猶太派的基督徒,這些人相信猶太教口傳律法的神學傳統,認為遵守摩西律法的外在形式(例如在性器官上行割禮去除包皮)是首要的。新約聖經《使徒行傳》十五章一節提到「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教訓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顯然,初代教會的確存在一些不理解摩西律法精神內涵,只願固守宗教形式主義的猶太派的基督徒[6],他們關心是否在性器官上執行宗教儀式,勝過重視在心性和行為上節制肉體情慾(新約聖經《歌羅西書》2:11)。耶路撒冷會議之決議並未廢除摩西律法的精神內涵,但在宗教形式上只選擇性的強調「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新約聖經《使徒行傳》15:20)這幾條律法之遵行,在管理方向上脫離猶太教口傳律法極端宗教形式主義的神學傳統(新約聖經《馬可福音》7:7)。
爭議
编辑時代論者偏向字面解經,其思想從某種救恩論的角度看待耶路撒冷會議。「恩典」和「律法」被許多時代論者理解成對立的[7],他們幾乎認為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是教會廢除摩西律法之正式宣言。然而,關於時代論的說法也存在許多爭議:首先,耶穌在新約聖經《馬太福音》5:17-18明確提到「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在《馬太福音》5:19耶穌又再強調,「無論何人」都應該「遵行」和「教訓人遵行」摩西律法。新約聖經《路加福音》18:18-22裏也提到一則相關的故事,當有位官員問耶穌:「我該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的回答依然出自摩西律法:「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顯然,耶穌的教導完全沒有脫離摩西律法的「遵行」(新約聖經《馬太福音》5:17-19),「叫人知罪」(新約聖經《羅馬書》3:20)也並非摩西律法的唯一功能。時代論的一些說法和認定,明顯與耶穌基督的教導有所衝突。耶路撒冷會議之決議其實並非廢除摩西律法,而是選擇性的強調「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新約聖經《使徒行傳》15:20)這幾條摩西律法之執行,因為基督徒依然可以在各城會堂裏學習其他的摩西律法內容(新約聖經《使徒行傳》15:21)。況且,除了這幾條強調必須在形式上嚴格執行的律法之外,其他同屬摩西律法的條文如「不可妄稱神的名」(舊約聖經《出埃及記》20:7、《申命記》5:11)等,都毫無爭議也是基督徒應該盡心持守的信條;耶路撒冷會議雖未言及需要繼續持守這些摩西律法條文,卻也不可能將之廢去。耶路撒冷會議雖未提及舊約律法的懲處觀念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約聖經《出埃及記》21:24、《申命記》19:21、《利未記》24:20),但很少基督徒會否定司法、維安體制存在的必要性,而這些重要體制的正統運作方式,其與舊約律法的理念共通之處,有許多是新約聖經的內容未曾含蓋的。合理的推論是,耶路撒冷會議的真實目的,其實並非決議那些律法是外邦信徒應該遵行的,而是決議那些律法是針對外邦信徒應該強調的。「拜偶像、姦淫、吃勒死的牲畜和血」等行為,皆是當時外邦宗教的常見元素;將「拜偶像、姦淫、吃勒死的牲畜和血」從其他摩西律法當中獨立出來並且加以強調,或許正是為了杜絕外邦信仰對外邦人基督徒的影響力[8]。
影響
编辑耶路撒冷會議在教會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不論是針對基督教的信仰教義還是教會管理,都是關鍵性的。此會議的真實張力並非存在於「律法」和「恩典」之間,而是存在於律法的「儀文」(外在形式)和律法的「精意」(精神內涵)之間,探討教會應該如何符合真理的詮釋原則,在管理規範上成熟、正確的實踐教義,幫助會眾在符合真理的原則之下同得造就。初代教會之所以能夠從猶太教脫穎而出並且開枝散葉,並非因為初代教會脫離了摩西律法,而是因為初代教會擺脫了猶太教口傳律法的錯誤人為傳統,讓自己從執迷於宗教形式主義的表面信徒,蛻變成為重視律法的精神和目的,在信仰的認知裏確實重生的真實選民。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Michael Knowles, The Meetin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The Council of Jerusalem (Durham: Sacristy Press, 2019), 1.
- ^ Michael Knowles, The Meetin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The Council of Jerusalem (Durham: Sacristy Press, 2019), 228.
- ^ Michael Knowles, The Meetin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The Council of Jerusalem (Durham: Sacristy Press, 2019), 1.
- ^ Thomas D. Lea and David Alan Black, The New Testament: Its Background and Message (Nashville: B&H Publishing Group, 2003), 369-370.
- ^ Michael Knowles, The Meetin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The Council of Jerusalem (Durham: Sacristy Press, 2019), 2.
- ^ Michael Knowles, The Meetin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The Council of Jerusalem (Durham: Sacristy Press, 2019), 227.
- ^ Daniel P. Fuller, Gospel & Law: Contrast or Continuum?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3.
- ^ 畢爾(G. K. Beale)、卡森(D.A.Carson),《新約引用舊約 下》,金繼宇、于卉等譯(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傳道會,2012),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