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

中國遼朝皇帝
(重定向自耀屈之

遼太宗耶律德光(902年11月25日—947年5月15日),大契丹國第二位皇帝(927年12月11日至947年5月15日在位),在位20年。德谨契丹尧骨,《新五代史》寫作「耀屈之」、《五代會要》寫作「曜屈之」,[2]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47年2月24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遼朝首位皇帝。

遼太宗
統治927年12月11日-947年5月15日(19年155天)
大契丹国皇帝:927年12月11日-947年2月24日(19年75天)
2月24日
大辽皇帝:947年2月24日-947年5月15日(80天)
前任遼太祖
出生(902-11-25)902年11月25日
唐昭宗天復二年十月二十三日[1]
逝世947年5月15日(947歲—05—15)(44歲)
大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
安葬
懷陵
年號
天显:927年十一月—938年十一月
會同:938年十一月—947年正月
大同:947年二月—九月
谥号
孝武惠文皇帝
庙号
太宗
政权遼朝(947年2月24日「大契丹国」灭晋,国号改为「大遼」)
父親遼太祖
母親述律平

生平

编辑

辽太祖天赞元年(922年),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同阿保机参与了一系列战争,特别是在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浑回鹘期间,战功卓著。天显元年(926年),又随同太祖灭渤海国,作为前锋攻克渤海都城忽汗城

天显元年七月二十七日(926年9月6日)辽太祖病逝,述律后称制,忽视太子耶律倍而使耶律德光总揽朝政,为实际上的废长立幼。927年12月11日,耶律德光在述律后的支持下即位。天显六年(930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随后统一了契丹。史载辽太宗曾“置五冶太师,以总四方钱铁”,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先后发现了天显通宝、会同通宝等辽代早期铸币。[3]

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央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叛后唐。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并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

割取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采取“汉人汉制”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与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辽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会同四年(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拒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会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7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后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灭后晋,后晋出帝石重贵及皇太后奉上降表[4]

会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5]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6]

大同元年四月初一(947年4月24日),因遼人實施的「打草穀」物資掠奪政策而導致中原民众反抗不断,难以继续统治,耶律德光被迫离开东京汴梁,引军北返,在临城县(今河北省临城县)得熱疾。四月二十二日(947年5月15日),在栾城县殺胡林(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西北)病逝[7],遼人将耶律德光的尸体破腹,取出内脏,装入几斗盐,做成木乃伊带回北方,漢人譏之為「帝羓」,即「皇帝的遺體做成的醃肉」之意[8][9][10][11][12]。九月壬子(10月17日),葬於怀陵[13]

宰辅

编辑

家庭

编辑

父母

编辑

兄弟姊妹

编辑

后妃

编辑

子女

编辑

評價

编辑
  • 元朝官修正史辽史脱脱等的評價是:“太宗甫定多方,远近向化。建国号,备典章,至于厘庶政,阅名实,录囚徒,教耕织,配鳏寡。求直言之士,得郎君海思,即擢宣徽。嘉唐张敬达忠于其君,卒以礼葬。辍游豫而纳三克之清,悯士卒而下休养之令。亲征晋国,重贵面缚。斯可谓威德兼弘,英略间见者矣。入汴之后,无几微之骄,有“三失”之训。《传》称郑伯之善处胜,《书》进《秦誓》之能悔过,太宗盖兼有之,其卓矣乎!”[16]
  • 契丹國志》論曰:太祖之興,燎灰灼原矣!太宗繼之,承祖父遺基,擅遐陬英氣,遂登大寶,誕受鴻名。然石郎之消息,乃中原之大禍。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番、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石晉輕以畀之,則關內之地,彼扼其吭,是猶飽虎狼之吻,而欲其不搏且噬,難矣。遂乃控弦鳴镝,徑入中原,斬馘華人,肆其窮黩。卷京、洛而無敵,空四海以成墟。謀夫虓將,卒莫敢睨,而神州分裂,強諸侯代起爲帝,亦莫之究矣。[17]

參見

编辑
  • 木乃伊
  • 巴巴羅薩大帝─神聖羅馬帝國歷史上一個死後遺體被以防腐技術處理以圖安葬在特定地點的皇帝,但其遺體的防腐處理以失敗告終。

註釋

编辑
  1. ^ 根据《辽史》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生于唐昭宗天复二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登基称帝后的生日“天授节”是十月二十三日,天复二年十月二十三日(乙未日),用万年历换算为公历则是902年11月25日
  2. ^ 傅林,〈遼太宗契丹名「 堯骨」 的語義解讀〉,《文史》,第 135 輯(2021),頁286。
  3. ^ 冯毅. 辽太宗“会同通宝”小平铜钱. 《中国钱币》. 1990年, (第4期) [202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4. ^ 《新五代史》卷十七记载“孙男臣重贵言:顷者唐运告终,中原失驭,数穷否极,天缺地倾。先人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兵连祸结,力屈势孤。翁皇帝救患摧刚,兴利除害,躬擐甲胄,深入寇场。犯露蒙霜,度雁门之险;驰风击电,行中冀之诛。黄钺一麾,天下大定,势凌宇宙,义感神明。功成不居,遂兴晋祚,则翁皇帝有大造于石氏也。旋属天降鞠凶,先君即世,臣遵承遗旨,篡绍前基。谅闇之初,荒迷失次,凡有军国重事,皆委将相大臣。至于擅继宗祧,既非廪命;轻发文字,辄敢抗尊。自启衅端,果贻赫怒,祸至神惑,运尽天亡。十万师徒,望风束手;亿兆黎庶,延颈归心。臣负义包羞,贪生忍耻,自贻颠覆,上累祖宗,偷度朝昏,苟存视息。翁皇帝若惠顾畴昔,稍霁雷霆,未赐灵诛,不绝先祀,则百口荷更生之德,一门衔无报之恩,虽所愿焉,非敢望也。臣与太后、妻冯氏于郊野面缚俟罪次。”
  5. ^ 《辽史》卷四《太宗本纪下》记载:会同九年“春正月丁亥朔,备法驾入汴,御崇元殿受百官贺。”
  6. ^ 《辽史》卷四《太宗本纪下》: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大赦,改元大同。升镇州为中京。
  7. ^ 《方舆纪要》卷14栾城县:杀虎林,“宋白曰:唐武后时,突厥入河北,官军袭击之,突厥多死于此,因名。后晋末,契丹主耶律德光入汴,既而北还,至临城病作,及栾城病甚,行至此而死,即斯地也”。
  8. ^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 外国列传一》:十六日,次于栾城县杀虎林之侧,时德光已得寒热疾数日矣,命部人赍酒脯,祷于得疾之地。十八日晡时,有大星落于穹庐之前,若迸火而散,德光见之,西望而唾,连呼曰:“刘知远灭,刘知远灭!”是月二十一日卒,时年四十六,主契丹凡二十二年。契丹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之为“帝羓”焉。
  9. ^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 四夷附录第一》:德光行至栾城,得疾,卒于杀胡林。契丹破其腹,去其肠胃,实之以盐,载而北,晋人谓之“帝羓”焉。
  10.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契丹主至临城,得疾,及栾城,病甚,苦热,聚冰于胸腹手足,且啖之。丙子,至杀胡林而卒。国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
  11. ^ 《太平广记·卷第五百·杂录八》:晋开运末,契丹主耶律德光自汴归国,殂于赵之栾城。国人破其腹,尽出五脏,纳盐石许,载之以归。时人谓之“帝羓”。
  12. ^ 《虏庭事实》: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汉儿则遗体,然后瘗之,丧凶之礼,一如中原。女真则以木槽盛之,葬于山林,无有封树。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
  13. ^ 《遼史》卷4
  14. ^ 遼史·卷三·本紀第三太宗上》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諱備光,字德謹,小字堯骨。太祖第二子,母淳欽皇后蕭氏。
  15. ^ 《辽史》,列传第二,宗室
  16. ^ 《辽史·太宗本紀》.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17. ^ 《契丹国志》,卷三

參考資料

编辑
  • 傅林,〈遼太宗契丹名「 堯骨」 的語義解讀〉,《文史》,第 135 輯(2021),頁 281-288。
前任:
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契丹及遼朝皇帝
927年—947年5月15日
繼任:
侄遼世宗耶律阮
前任:
後晋出帝石重贵
中国北部地區君主
947年1月10日—947年4月24日
繼任:
後漢高祖劉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