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號交響曲 (馬勒)
D大調第1號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间,最初的版本被命名为“巨人”交响诗。该作品在1889年在布达佩斯首演,反响不佳,但现在已名列马勒最受欢迎的作品。首演時所發表的曲目,並不是交響曲,而是兩篇交響詩。原來的詳細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後,才標以簡單的標題“巨人”(或“泰坦”)。
历史
编辑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首演
编辑- 1898年3月,由作曲家本人於布拉格首演,並獲得空前成功。
- 1900年11月18日於維也納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揮。
- 英國首演:1903年10月21日由亨利·約瑟夫·伍德於倫敦舉行之逍遙音樂會演出。
- 美國首演:1909年12月16日於紐約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揮。
百花
编辑在最初的三场演出中,第一和第二乐章之间还有一个称为“百花”的乐章。该乐章原先是马勒为约瑟夫·舍菲尔的1884年话剧《赛金根的号手》(德語:Der Trompeter von Säckingen)所作的配乐中的一曲。马勒在1894年魏玛的演出之后舍弃了这个乐章。自此该乐章一直失传,直到1966年作家唐纳德·米切尔发现了它。1967年,英国指挥家和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首次在马勒去世后演出了这个乐章。如今,第1号交响曲的演出基本从不包括该乐章,只是有时候会被单独演奏。1970年尤金·奧曼迪指挥费城交响乐团首次录制了带有“百花”版本的马勒第1号交响曲。该录音已绝版多年,最近RCA又开始重新发行。现在共有大约有20个录音包括该乐章。
五乐章的最初版本被作曲家本人视为一首大型交响诗。他曾经写过一段描述该作品的文章。
在1893年汉堡首演和1894年魏玛首演中,马勒给该交响曲加以标题“巨人”。该标题与让·保罗的一部小说相同,但马勒申明该交响曲和小说没有关系。“巨人”(或“泰坦”)这个标题今天仍然经常使用。
出版
编辑- 懷恩伯格,於維也納,1899年2月
- 全球出版社,於維也納,1906年5月
- 全球出版社(评述版),於維也納,1967年
分析
编辑配器
编辑该作品所需乐团较大,需近百名演奏者。但与马勒随后的一些交响曲不同,并非所有乐器在每个乐章中都要用到。例如一些木管和铜管乐器只在最后一个乐章出现。
|
|
|
形制
编辑该作品分为四个乐章,全长约55分钟。
第一樂章
编辑缓慢拖延地(Langsam, schleppend)
第二樂章
编辑稳定前进地(Kräftig bewegt)
第三樂章
编辑庄严准确、不拖延地(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从第三小节开始由低音提琴演奏一段民歌主题《雅克弟兄》(法語:Frère Jacques,在德語則是Bruder Martin,「馬丁弟兄」)的变体[1]。这种使用低音提琴的手法在交响作品中比较罕见。马勒将这个民歌旋律从大调改为小调,因而使其具有葬礼进行曲的特性。
馬勒嘗表示,第三樂章的音樂受到畫家雅各·卡洛(Jacques Callot)畫作《獵人的送葬行列》影響[2]:
“ | 我們的主角前面經過一個送葬隊伍,隊伍中充滿哀苦。這時,世界的痛苦配上了另一個強烈對比,也就是一個可笑的諷刺,進入了音樂。《馬丁兄弟》的送葬進行曲是由一個非常糟的樂隊演奏⋯⋯當中包含了世界的粗俗、好笑和陳腐,同時還有主角相當痛苦的悲傷。—馬勒與娜塔莉·萊希納(Natalie Lechner),1900年[2] | ” |
第四樂章
编辑暴风雨般冲动地(Stürmisch bewegt)
第四樂章是全曲長度最長、最為複雜的樂章,馬勒將之喻為「從地獄到天堂」(dall'Inferno al Paradiso)的過程,經過中期的渾沌後,迎來「輝煌的勝利聖詠」(Herrlicher Siegeschoral)[3],可說為第四樂章的音樂留下深刻的註腳。
评价与解读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樂譜
编辑- Mahler Symphonie Ⅰ, Revidierte Fassung. Philharmonia Partituren (No. 446).
專書論文
编辑- 呂彥輝.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指揮詮釋分析 (碩士论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