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约瑟夫·霍普内阁

第三次约瑟夫·霍普内阁列支敦士登的政府内阁,存在于1938年3月30日至1944年11月9日。该内阁由弗朗茨·约瑟夫二世下令组建,其领导者为约瑟夫·霍普英语Josef Hoop。这一内阁组建于1938年德奥合并之后,在1944年结束之前渡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绝大部分时间。

第三次约瑟夫·霍普内阁
← 第二次约瑟夫·霍普内阁英语Second Josef Hoop cabinet第四次约瑟夫·霍普内阁英语Fourth Josef Hoop cabinet →

列支敦士登政府
建立日期1938年3月30日 (1938-03-30)
解散日期1944年11月9日 (1944-11-09)
组织与人物
国家元首弗朗茨·约瑟夫二世
政府首脑约瑟夫·霍普英语Josef Hoop
副政府首脑阿洛伊斯·福格特英语Alois Vogt
成员总数5
成員政黨进步公民党
爱国联盟
历史
选举1939年

历史

编辑

1938年3月德奥合并后,弗朗茨一世任命他的侄孙弗朗茨·约瑟夫为摄政王。[1]此时在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的监督下进步公民党爱国联盟组成联合政府,以防止政治僵局并帮助维护列支敦士登的中立。[2][3][4]自此第三次约瑟夫·霍普内阁取代了第二次约瑟夫·霍普内阁英语Second Josef Hoop cabinet,约瑟夫·霍普则继续担任首相一职。[5]

从1938年开始,本届内阁面临着将埃尔山转让给瑞士的压力。尽管霍普支持转让,但他同时也主张本国应该得到公平的补偿,例如将瑞士的其他领土转让给本国或加强两国之间的银行合作。不过由于该提议遭到了埃尔山居民的抵制,因此未得到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的批准。[6][7]此外由于面临着纳粹德国非官方的施压,霍普被迫终止了与瑞士的谈判。[8]

由于受到纳粹德国的威胁,1939年列支敦士登大选并未公开进行,这次没有进行投票选举被称为“静默选举”。在此次“选举”中,进步公民党爱国联盟分配到了大致相同的席位,阻止了纳粹主义组织德意志民族运动在议会中取得席位。[9]因此霍普内阁由两党的多名成员组成。[5]1939年3月,德意志民族运动试图发动政变,他们计划首先试图通过焚烧纳粹标志来挑起纳粹德国的干预,随后宣布将列支敦士登并入德国。不过政变领导者几乎立即被捕,计划中的德国入侵未能实现。[10][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支敦士登始终保持着中立。[12]霍普政府认为对纳粹德国采取不具约束力且不具挑衅性的外交政策,同时注重礼节姿态是适当的做法。在1940年于斯图加特的一次演讲中,霍普表达了对德国军队的尊重。[13]与此同时,该国在战争期间尽可能与瑞士保持紧密联系,以维持该国的中立性。[14]实际上,列支敦士登已经并入了瑞士的国家供应体系。[13]

该内阁于1944年11月9日应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的请求解散,之后由第四次约瑟夫·霍普内阁英语Fourth Josef Hoop cabinet接替该内阁。[5]

内阁成员

编辑
图片 姓名 任期 党派
首相
  约瑟夫·霍普英语Josef Hoop 1938年3月30日–1944年11月9日 进步公民党
副首相
  阿洛伊斯·福格特英语Alois Vogt 1938年3月30日–1944年11月9日 爱国联盟
政府委员
  安东·弗罗梅英语Anton Frommelt 1938年3月30日–1944年11月9日 进步公民党
  阿诺尔德·霍普 1938年3月30日–1944年11月9日 爱国联盟
约翰·格奥尔格·哈斯勒英语Johann Georg Hasler (born 1895) 1941年8月13日–1944年11月9日 爱国联盟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rince Franz to Return to Estate. Daily News. 1938-04-01: 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0). 
  2. ^ Liechtenstein's Prince Franz Josef II, 83. Los Angeles Times. 1989-11-15 [2023-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7). 
  3. ^ Parties in Liechtenstein 1921-1943. Prince and People: Liechtenstein Civics. 2007 [2023-05-15]. 
  4. ^ Marxer, Wilfried. Patriotic Union (VU).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3-05-14]. 
  5. ^ 5.0 5.1 5.2 Vogt 1987.
  6. ^ Meier, Günther. Die Angst vor feindlichen Truppen: Wie die «Loreley des Alpenrheins» den Besitzer wechselte. Neue Zürcher Zeitung. 2023-12-11 [2024-03-30] (德语). 
  7. ^ Geiger 1997,第300–311頁.
  8. ^ Büchel, Donat. Ellhorn.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4-03-19] (德语). 
  9. ^ Nohlen 2010,第1159 -1179頁.
  10. ^ Büchel, Donat. Anschlussputsch.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3-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8) (德语). 
  11. ^ Liechtenstein Jails Nazi For Attempt at Uprising. The New York Times. 1939-04-27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7). 
  12. ^ Marxer, Roland. Neutralität.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德语). 
  13. ^ 13.0 13.1 Geiger, Peter. Hoop,_Josef_(1895–1959).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2-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7) (德语). 
  14. ^ Streitwireless, Clarence. GUARANTEE SOUGHT BY LIECHTENSTEIN; Principality Wants to Join Switzerland if Powers Fail to Back Independencece GERMAN INVASION FEARED. The New York Times. 1938-04-10 [2023-05-16]. 

参考著作

编辑
  • Nohlen, Dieter; Stöver, Philip. Elections in Europe: A data handbook. Nomos. 2010. ISBN 978-3-8329-5609-7. 
  • Vogt, Paul. 125 Jahre Landtag. Vaduz: Landtag of the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1987. 
  • Geiger, Peter. Liechtenstein in den Dreissigerjahren 1928–1939 1st. Zürich: Liechtenstein Institute. 1997. ISBN 3-90639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