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南君

(重定向自章平公

周子南君(前113年-大约310年),也叫做卫公汉武帝时代尊儒术复古后,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分封,是中国史上「尊二王备三恪」政策的一部分。

周子南君国(卫公国)一直延续到西晋,约在东晋时期绝封。

缘起

编辑

上古封建社会时代,通常是灭其国而不绝其封,故往往在军事胜利后并不断绝该国的继嗣,而是另立新君或者迁望它地,而使其祖宗得以血食祭祀

秦始皇统一后,停止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虽然对古代朝代设置祭祀,但并没有封地建立宗庙。到了汉武帝时代,因为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兴灭国继绝世」得以有限推行,于是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封周朝之后姬嘉为周子南君,以祭祀周朝先君。

这种制度在后来通称封「二王三恪」之后。

姓氏

编辑

司馬遷. 周本紀. 史記. [-61]. 记载汉武帝封姬嘉为周子南君,臣瓚认为姬嘉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为子南氏。祖先是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后来赖魏国之力篡夺国君之位。但颜师古和王先谦都认为姬嘉不是卫国后裔。[1]

沿革

编辑
  • 周子南君:元鼎四年(前113年)十一月丁卯,姬嘉以周后被封为周子南君,三千户,地在长社,三十里,地位相当于列侯。其孙姬當于地节三年(前67年),因指使家奴杀家丞,被弃市,封国被撤消。
  • 周承休侯:元康元年(前65年)三月丙戌,姬當的弟弟姬延年封为周子南君,初元五年(前44年)正月,改封号为周承休侯,位在诸侯王之下,并受赐谥号。
  • 周承休公:姬延年的曾孙姬党为周承休侯时,綏和元年爵位升格为周承休公,封地满百里。
  • 郑公元始四年,改为郑公
  • 章牟公王莽篡位后,改为章牟公(《外戚恩泽侯表》作章牟公《王莽传》作章平公)。
  • 周承休公建武二年(26年),东汉王朝建立后,又被改为周承休公。
  • 卫公:建武十三年(37年),改为卫公,位在宋公下,褒成侯上。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朝議,太常上博士劉憙等認為衛公在三恪之數,應降爵为侯[2],但並未施行[3]

衛國大约在永嘉之乱后被灭国,东晋成帝曾经诏求卫公之后续封[4],但是详情已经不得而知。

封地

编辑

世系

编辑
周子南君[卫公]世系
爵号[爵位] 谥号 姓名 在位年数
周子南 姬嘉 前113年-前107年(6年)
周子南 姬置 前107年-前87年(24年)
周子南 姬当 前83年-前67年(16年)
周子南君 姬延年 前65年-前44年
周承休 前44年-前36年
周承休 姬安 前36年-
周承休 姬世 前23年-
周承休侯 姬党 前15年-
周承休 前8年-
郑公 4年-
章牟 8年-
章牟 姬常 14年-
周承休 26年-
周承休 姬武 29年-
37年-

其后世系不详。司马氏篡夺曹氏建立晋朝后,尚有卫公姬署,薨于泰始七年[3]。东晋曾经诏求卫公、宋公之后。

世系图

编辑
 
 
 
 
周子南君姬嘉
 
 
 
 
 
 
 
 
 
 
 
 
 
 
 
 
周子南君姬置
 
 
 
 
 
 
 
 
 
 
 
 
 
 
 
 
 
 
 
 
 
 
 
 
 
周子南君姬当
 
 
 
 
 
周子南君
周承休考侯姬延年
 
 
 
 
 
 
 
 
 
 
 
 
 
 
 
 
 
 
 
 
周承休质侯姬安
 
 
 
 
 
 
 
 
 
 
 
 
 
 
 
 
 
 
 
 
周承休釐侯姬世
 
 
 
 
 
 
 
 
 
 
 
 
 
 
 
 
 
 
 
 
周承休侯
周承休公
郑公
章牟公姬党
 
 
 
 
 
 
 
 
 
 
 
 
 
 
 
 
 
 
 
 
章牟公
周承休侯姬常
 
 
 
 
 
 
 
 
 
 
 
 
 
 
 
 
 
 
 
 
周承休侯
卫公姬武

國相

编辑

衛公國置“相”一人,相當於縣令長。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汉书注·武帝本纪》:師古曰:「子南,其封邑之號,以為周後,故總言周子南君。瓚說非也。例不先言姓而後稱君,且自嘉已下皆姓姬氏,著在史傳。」
  2. ^ 《宋書·荀伯子傳》:「又泰始三年,太常上博士劉憙等議,稱衛公署於大晉在三恪之數,應降稱侯。」
  3. ^ 3.0 3.1 《晉書·武帝紀》:「(泰始七年)十一月丁巳,衛公姬署薨。」
  4. ^ 《晋书·帝纪第七·成帝纪》:诏曰:“历观先代,莫不褒崇明祀,宾礼三恪。故杞宋启土,光于周典;宗姬侯卫,垂美汉册。自顷丧乱,庶邦殄悴,周汉之后,绝而莫继。其祥求卫公、山阳公近属,有履行修明,可以继承其祀者,依旧典施行。”
  5. ^ 《後漢書·光武帝紀》:「庚午,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周承休公姬(常)〔武〕為衛公。」
  6.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干,鉅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
  7. ^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以魏郡東部為陽平郡,西部為廣平郡。」
  8. ^ 《晉書·地理志》:「頓丘郡。泰始二年置。統縣四,戶六千三百。頓丘、繁陽、陰安、衛。」
  9.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李咸碑》:「举孝廉,除郎中,光禄茂才,迁卫国公相,授高密令,勤恤民隐,政成功简。」
  10. ^ 《後漢書·第五倫傳》:「以能換為衛相。遷兗州刺史。」
  11. ^ 《三國志·裴潛傳》裴註引《文章敘錄》:「年二十五,遷黃門侍郎。爽誅,以故吏免。遷衛國相,累遷散騎常侍、尚書僕射令、光祿大夫。」
  • 司馬遷. 周本紀. 史記. [-61]. 
    汉兴九十有余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
    《正义》《括地志》云:“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在汝州梁县东北二十六里。《帝王世纪》云‘汉武帝元鼎四年,东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户,地方三十里,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孙延年进爵为承休侯’,在此城也。平帝元始四年,进为郑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于观,为卫公。”
    颜师古云:“子南,其封邑之号,为周后,故总言周子南君。”
  • 《汉书》卷十 成帝纪第十
    又曰:“盖闻王者必存二王之后,所以通三统也。师古曰:“天、地、人是为三统。二王之后并己为三。”昔成汤受命,列为三代,师古曰:“夏、殷、周是为三代。”而祭祀废绝。考求其后,莫正孔吉。臣瓒曰:“无若孔吉最正也。”其封吉为殷绍嘉侯。”三月,进爵为公,及周承休侯皆为公,地各百里。
  • 《后汉书》卷一 光武帝纪第一
    五月庚辰,封更始元氏王歙为泗水王,故真定王杨子得为真定王,周后姬常为周承休公。
  • 《后汉书·太子李贤注》:武帝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成帝封姬延为周承休公,常即延之后。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东北。
  • 《后汉书》卷一一八 百官志五
    卫公、宋公。本注曰: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第。十三年,改常为卫公,安为宋公,以为汉宾,在三公上。
    《五经通义》:“二王之后不考功,有诛无绝。”郑玄曰:“王者存二代而封及五,郊天用天子礼以祭其始祖,行其正朔,此谓通三统也。三恪者,敬其先圣,封其后而已,无殊异者也。”
  • 《晋书》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 河南六
    承休废县在今(汝)州治子城东。本曰周承休城。
    汉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邑于此。
    元帝初元五年,更名周承休侯国,属颍川郡。
    成帝绥和初,更进为公。
    平帝元始四年,更名为郑。
    光武改封姬常于东郡畔观县,曰卫公,以郑县废入阳城县。
    后魏置南汝原县,兼置汝北郡。
    高齐改曰汝原县,又改郡曰汝阴。
    后周郡废。
    大业初,改县曰承休,移本州来治,又改为襄城郡。
    唐初为伊州治。贞观初,以梁县并入,而改承休为梁县,自是州郡皆治此。
    明初废。
    《括地志》: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在梁县东北二十六里。
    魏收《志》:东魏武定中,汝北郡移治梁雀坞,即梁瞿乡也。
    《水经注》:承休东南有梁瞿乡,后汉世祖尝驻军于此。杜预曰:故承休城,在梁县东。然则隋之承休,非即古城矣。今州土城,明初重筑,后屡经修葺。周九里有奇,有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