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電影 (Cinéma vérité),為1960年代法國發起的一種紀錄片拍攝風格,即以電影的形式拍攝紀錄片。[1][2][3]Cinéma vérité意為「真實的電影」,這個語彙翻譯自蘇聯導演吉加·维尔托夫於1920年代的系列電影Kino-Pravda,原意為藉由並列的影像(juxtapositions of scenes)獲取被掩蓋的真實。Cinéma vérité流派的影片在攝影技巧上受維爾托夫的影響,但未必是要達到與他相同的目的。

1922年佛萊赫堤 (Robert Flaherty)所導的影片《北方的南奴克 (Nanook of the North)》有時被視為真實電影的始祖。該片除了影像和後製加上的配樂外,就只有少量的插卡作為輔助,這與真實電影讓影像自己說話的立場符合。但是《北方的南奴克》缺乏對白並不是由於某種立場,而是當時的攝影技術還無法做到現場收音。

Cinéma vérité 相關導演

编辑

Cinéma vérité 影片

编辑
  • Primary (1960)
  • Chronique d'un été (1961)
  • Crisis: Behind a Presidential Commitment (1963)
  • The Battle of Algiers (1965)
  • Don't Look Back (1966)
  • High School (1969)
  • Salesman (1969)
  • Hospital (1970)
  • Cocksucker Blues (1972)
  • West 47th Street (2003)
  • À Hauteur d'homme (200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Glossary of Rouchian Terms. www.maitres-fous.net.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April 2019). 
  2. ^ Ricky Leacock and “The Sense of Being Ther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6-14. – Article by Stephen Altobello at IMN
  3. ^ Camera that Changed the World, BBC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