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气,亦称瘴毒瘴疠,中文中瘴氣為中医名词,疾病地理學之概念,是指中国南方山林間湿热环境下因某种原因(如动植物腐败等)而产生的一种能致病的有毒气体[1][2]。由瘴气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瘴气病瘴病。瘴病是多种疾病流行病或部分热带病)的总称,多数情况下指疟疾,故又称其为瘴疟[1][3][4][5]。古代中国,瘴气多流行于南方地区,其分布地区随着人为开发和自然环境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6]。不同地区的瘴气所对应的疾病有可能不同,如青藏高原上的瘴气病实际可能为高原反应[7]

歷史

编辑

瘴气作为古代的疾病地理概念,主要与南方气候、植被和地貌有关。瘴氣之說,在中國始於西元一世紀,但大量历史文献所记载的瘴气现象, 多数是对雾或尘霾等天气现象的误解。历史上关于瘴的疾病问题也相當模糊,医学界往往以为过去所說的「瘴」,就是今日的「疟疾」。而实际上广义的瘴病包括南方所有地方病和传染病,狹義的瘴病則指感冒瘧疾中暑等症。[8]

魏書》記載和平元年(即西元460年),魏西征軍攻吐谷渾,「九月,諸軍濟河追之,遇瘴氣, 多有疫疾,乃引軍還。獲畜二十余萬」。北魏軍隊在青海高原遭遇的事件,是中國西北地區最早的瘴氣記錄。[8]

至南北宋,對瘴氣的認識大多與熱帶亞熱帶地理有關,瘴氣所致的疾病也逐漸成爲南方特有的地方疾病之代名詞。[8]

時期,南方地方誌已普遍記載瘴氣之說,但南方在清朝雍正嘉慶年間,經歷大規模的墾荒運動後,瘴氣之說漸漸消匿。消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瘴區神祕感的消失,在古代,瘴區多是交通和資訊相對閉塞的區域,但隨著近代南方邊陲區域的開發,大規模人口湧入邊陲地帶,歷史上最可怕的瘴區失去神秘感。其二,隨著醫學的進步,過去被稱為「瘴」的疾病,得到更確切的醫學歸類。例如瘧疾在西南,在古代是稱作「瘴」的主要疾病之一,現今則不再稱爲「瘴瘧」。[8]

在香港殭屍電影有認為「瘴氣」成因之一,係來自野外在烈日曝曬後突然下雨而產生不好的氣體。野外常有不知名、有毒之植物或動物腐敗之屍體,經過高溫及水氣作用而產生具有毒性的氣體,在電影中以在燒紅的鐵鍋上突然加入一點水會升起水氣作為比喻,故云「驟雨來,打紅鍋,瘴氣起,無法躲」,或許可視為民間之觀點。

西方觀點

编辑
 

西方将瘴氣称为miasma。這個詞來自古希臘語,意思是「污染」、「不純」、「不潔」。Miasma被認為是一種有毒蒸氣或薄霧,充滿了引起疾病的分解物質。這種想法認為疾病是環境因素的產物,如受污染的水、惡臭和不良的衛生條件。這種感染不是在個體之間傳遞,而是會影響產生這種蒸氣的區域內的個體。而它的臭味可以辨認出來。中世紀義大利人認為瘴氣會致病。

該理論最終在1880年後由科學家和醫生放棄,取而代之的是疾病的細菌理論。[9][10]

文學

编辑
  • 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詩〉“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 杜甫〈夢李白詩〉“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可中,“瘴疠为何物”,《百科知识》,1994年第11期
  2. ^ 金强、陈文源,“瘴说”,《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7期
  3. ^ 释继洪元代),《岭南卫生方》
  4. ^ 李盛青、冼建春、吴庆光,“‘岭南卫生方’治瘴疟的学术观点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 ^ 周琼,“瘴气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5期
  6. ^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7. ^ 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8. ^ 8.0 8.1 8.2 8.3 牟重行、王彩萍. 中國歷史上的「瘴氣」考釋 (PDF).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2003-5, (38): 13-29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21). 
  9. ^ Linda Nash, Inescapable Ecologies: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 Disease, and Knowledge (2007)
  10. ^ Suellen Hoy, Chasing Dirt: The American Pursuit of Cleanliness (1996) pp. 104–13

延伸閲讀

编辑

参閲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