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哈(英文Trip hop,中文戏称“神游舞曲”、“吹泡音乐”)是一种缓拍电子音乐流派,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尤其是英国布里斯托。Trip hop是trip(痴幻状态)和hip-hop(嘻哈)的词语结合,衍生自后迷幻浩室(post acid house),[1]最先是被英国音乐媒体和记者用以形容一种更具实验性的、深受靈魂樂放克爵士乐影响的碎拍乐(breakbeat),被形容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欧洲音乐的又一选择”,“融合了嘻哈音乐电子音乐,而两者最终都消融其中”。[2]提起Trip hop,便不得不提缓拍音乐。尽管身为电子音乐的一员,Trip hop的节奏却不像传统电子音乐那样快,而且鼓点节奏更灵活多变,节奏型有很多后半拍和副点,配合迷离的女声,给人以一种迷离的、迷幻的体验。 Trip hop音乐融合了多种风格,而且和其他流派多有共通之处,例如,它和氛围音乐(ambient music)便有不少相似之处。与嘻哈类似的是,Trip hop有着鲜明的节奏鼓点,同时又混合了浩室音乐電子舞曲R&B和dub 雷鬼(dub reggae)音乐的元素。从本质上说,Trip hop极具实验性。[1]

Trip Hop有三个代表人物,皆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分别是Massive Attack英语Massive Attack乐队、Tricky英语Tricky以及Portishead乐队,人称“Trip Hop”三巨头、铁三角。

历史

编辑

20世纪80年代

编辑

Trip hop起源于英国布里斯托及其周边地区,[3]彼时来自美国的嘻哈音乐、电子舞曲和浩室音乐正日益流行。根据韦氏词典,“trip-hop”一词创于1989年,[4] 但直至1994年6月才第一次在印刷出版物上出现:Mixmag的一位音乐记者Andy Pemberton用它形容英国艺人R.P.M.(Mo Wax旗下艺人)和美国艺人DJ Shadow的单曲“In/Flux”。[5]20世纪70年代最早的一批嘻哈艺术家多是牙买加出生的纽约人,但随着新的美国式打碟越来越受欢迎,这些最先的加勒比风格最终烟消云散。由于英国有不少带有加勒比地区血统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嘻哈界常常喜欢模仿牙买加音乐。当时英国风头正火的雷鬼、舞厅和dub音乐也是他们的模仿对象。

布里斯托,曾是大西洋最重要的奴隶贸易港口之一,也是2012年英国种族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在这里,嘻哈刚出现便渗入到根植于牙买加音乐的亚文化意识中。DJ、MC、街舞爱好者和涂鸦艺术家们常会组成简易音乐团队Sound systems英语Sound_system_(DJ)。比如来自布朗克斯(Bronx)的先锋DJ Kool Herc, Afrika Bambataa 和 Grandmaster Flash组成的简易音乐团队,他们常在公共区域,常常是在部分成员出身的贫民区里放派对音乐。而在布里斯托的简易音乐团队里,DJ们大量借鉴牙买加dub音乐,通常使用一些后移的、慢节拍而沉重的鼓点(即“缓拍”down tempo)。

布里斯托的“野帮伙”(Wild Bunch) 是把本地的音乐带到国际舞台上的音乐团队之一。这催生了布里斯托最负盛名的音乐流派Trip hop。音乐家MC Adrian ("坏小孩" Thaws)、涂鸦艺术家和词人Robert ("3D" Del Naja) 以及DJ Nellee Hooper、 Andrew( "蘑菇" Vowles) 和Grant ("老爸" Marshall)在不同时期都曾是“野帮伙”的成员。随着80年代后期布里斯托的嘻哈界逐渐发展成熟并进一步向酸爵士和house音乐发展,简易音乐团队的黄金时代也告一段落。“野帮伙”也签下一份唱片合约,并改名为Massive Attack。“3D”,“蘑菇”和“老爸”是新团队的核心,“坏小孩”(其名不久简化“Tricky”)和Hooper在制作上也出了不少力,轮流采用其他歌手为团队录人声。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Gary Clail的“笨瓜”简易音乐团队。 Clail经常与“流行组合”(英国后朋乐队)前歌手马克·斯图尔特(Mark Stewart)合作。马克曾用他的乐队“马克·斯图尔特与黑手党”(Mark Stewart & The Maffia)做实验音乐,其中乐队成员包括纽约录音师Skip McDonald,Doug Wimbish和厂牌Sugar hill旗下house乐队前成员Keith LeBlanc。Adrian Sherwood结合嘻哈、实验摇滚和dub制作他的音乐,形成了胚胎期的Trip-hop音乐。[6]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Trip-hop跃升主流音乐

编辑
 
Massive Attack,90年代当红Triphop乐队。[7]

Massive Attack的第一张专辑《Blue Lines》发布于1991年,在英国收获巨大的成功。很多人认为《Blue Lines》是第一个英国本土嘻哈运动宣言,但这张专辑的主打单曲“Unfinished Sympathy”和其他几首歌,尽管他们的节奏主要都是基于采样的,却和传统意义上的嘻哈歌曲没有任何相似之处。R&B歌手Shara Nelson在带有管弦乐风格的“Unfinished Sympathy”单曲中献声。而牙买加舞厅红人Horace Andy演唱了专辑中的其他几个曲目,他后来与Massive Attack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在1994年,Massive Attack发行了他们的第二张专辑<Protection>。虽然Tricky在这张专辑里担任了一个较小的角色,而Hooper也再次参与制作,但20世纪90年代初盛行的舞曲音乐为唱片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而该唱片也被视为Massive Attack自“野帮伙”时期一个更为重大的转型。

 
Tricky,一个trip hop主要歌手。

“Trip hop”一词在那年诞生,但它与Massive Attack的专辑没有任何关系。在1994年6月号的英国杂志Mixmag上,音乐记者Andy Pemberton用该词来形容旧金山艺人DJ Shadow1993年的嘻哈单曲“In/Flux”,以及其他Mo Wax[8]发布的、在当时伦敦夜店热播的歌曲。 Pemberton 说,“In/Flux”混杂了节奏、念词声、弦乐、旋律、怪异的噪音、鲜明的低音和缓慢的节拍,让听众觉得他们仿佛在进行一次音乐之旅。然而不久后,媒体们却是把Massive Attack富有dub、爵士、迷幻和电子风格的音乐当作Trip hop音乐的典范。[9]

1994年和1995年,Trip hop的流行度达到了最高峰。Howie B,Naked Funk和Earthling等艺人为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两年也标志着伦敦乐队“红鲷鱼”(Red Snapper)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首次亮相的两个团体将在之后的几年和Massive Attack一道为布里斯托带来重大改变。

Portishead在1994年发行了他们的首张专辑《Dummy》。这个三人团队以歌手Beth Gibbons打头,还包括了的声音工程师Geoff Barrow和Adrian Utley。他们的背景和Massive Attack有很多不同: Portishead的音乐的主要影响之一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电影配乐。然而,Portishead与早期的Massive Attack一样(Barrow在《Blue Lines》的录制中曾与Massive Attack短暂合作),有着沙哑的、游离采样的审美倾向。Beth Gibbons阴沉的、脆弱的声线也给他们带来的广泛好评。1995年,《Dummy》一举拿下水星音乐奖(Mercury Music Prize)英国年度最佳专辑一奖,把Trip-Hop流派带到大众面前。 Portishead的音乐被视为带有电影式的黑色感和现代感先锋音乐,同时又恰到好处地附有感性的怀旧之音。他们的音乐随后被广泛模仿,使得他们最终抛弃了他们不经意间捧红的Trip-Hop标签。

在1995年Tricky也发布了他的首张个人专辑《Maxinquaye》,并获得广泛的好评。Tricky采用低声的、通常是意识流式的低吟,与90年代中期美国嘻哈盛行的匪帮说唱braggadocio(一种说唱流派)完全不同。而更不寻常的是,《Maxinquaye》里的很多独唱歌曲并没有多少Tricky自己的声音。是他的当时的情人,Martina Topley-Bird进行了演唱,其中包括对1988年Public Enemy(80年代末黑人硬核说唱团队,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说唱歌曲“Black Steel in the Hour of Chaos”的重新编曲的演唱。专辑里的其他的歌曲则是隐晦的涉及性与爱的男女声二重唱,有的包含了不调和的元素。在一年内,Tricky又发布了两张被认为更具挑战性的、完整长度的专辑,然而他的知名度却不如他在布里斯托的同行Massive Attack和Portishead。而通过与比约克(Björk)短暂的合作,他的影响力触及了流行音乐和主流独立摇滚,吸引了一大批狂热粉丝。

伦敦乐队Archive一开始也是做Trip hop音乐的,但随后其曲风发展为前卫摇滚,其新近的专辑《Controlling Crowds》里混入了不少嘻哈音樂管弦乐元素。

参见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Trip-Hop Electronic » Electronica » Trip-Hop. Explore: Trip-Hop. AllMusic. [201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7). 
  2. ^ Slant Magazine Music Review: DJ Shadow: Endtroducing…. Slantmagazine.com. [24 Sept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3). 
  3. ^ Trip Hop – Music Genres. Wayango. [24 Sept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2). 
  4. ^ Trip hop - Definition and More from the Fre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com. [201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5. ^ Pemberton, Andy (June 1994). "Trip Hop". Mixmag.
  6. ^ SPIN Sep 1987. Books.google.com. [2011-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7. ^ 存档副本. [201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5). 
  8. ^ 英国厂牌名
  9. ^ Pemberton, Andy (June 1994). "Trip Hop". Mixmag.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