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璡 (化學家)
王琎(1888年1月7日—1966年12月28日),字季梁,男,浙江黄岩人,生于福州闽侯,中国化学家,中国分析化学与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1]曾任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第一届政协常委,第二、第三届政协副主席,并于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
王琎 | |
---|---|
化学家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88年1月7日 福建闽侯 |
逝世 | 1966年12月28日 浙江杭州 | (78歲)
籍贯 | 浙江黄岩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政党 | 九三学社 |
生平
编辑王琎早年就读于译学馆。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就读于理海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15年,他与其他一些留美学生一同发起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2]同年回国,之后先后在湖南长沙高等工业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国立东南大学)、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等校任教,其中在浙江高等工业学校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1928年,创建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并任所长。[1]
1931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王琎和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同事,在实验室秘密研制出爆炸性极强的硝酸纤维渣压,并且雇佣一位船工,用小船拖着炸药包炸日本军舰,但船工因紧张而提前引爆,行动失败。当时,王琎还号召科学界人士捐钱支援抗日。[3]
1934年,受化学家艾萨克·科尔索夫(Izaak Kolthoff)邀请,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并获硕士学位。1936年回国,任四川大学化学系系主任。次年,赴浙江大学任教。其间,先后担任过化学系系主任、理学院代理院长、代理校长等职,并被聘为部聘教授。[1]
1952年院系调整后,王琎前往浙江师范学院(后杭州大学)任教。[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王琎家被红卫兵抄家,但上级说王琎是保护对象,抄走的物品大部分随后发还。[3]1966年12月28日,王琎在杭州被暴徒殴打致死。[1]据说这名暴徒是一位自称是红卫兵的年轻大学生,此人从抄家红卫兵处得知王琎家的财钱已发还。为谋财,他来到王琎家,用随身携带的一根铁棒从背后偷袭王琎,将其打死。[3]
贡献
编辑他首创了将化学方法运用于考古学检验古代货币,这标志着现代分析化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他还成为中国化学史研究新方法的开拓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