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熊式突擊砲

灰熊式突擊砲(德文: Brummbä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德國所開發自走砲,德國方面的正式名稱為IV號突擊戰車(Sturmpanzer IV),制式編號為 Sd.Kfz.166。是以步兵支援為目的,以IV號戰車的底盤為基礎所製造出來的自走砲

灰熊式突擊砲
Sd. Kfz. 166 Brummbär
法國索謬爾戰車博物館展示的灰熊式突擊砲
基本规格
重量28.2 噸
长度5.93 m
宽度2.87 m
高度2.52 m
载员5人(駕駛、車長、砲手、裝填手x2)

装甲車身正面80-100mm
車身側面20-50mm
主武器150mm StuH 43(/1) L/12
副武器MG34 7.92mm 機槍 X 1
发动机V12梅巴赫HL120 TRM1
300匹馬力
功率/重量10.6匹/噸
悬挂葉片彈簧式
作战范围210公里
速度平地:40公里/小時
越野:24公里/小時

另外,雖然「灰熊式」聽起來符合德軍戰車向來以動物為名稱命名的慣例,但是目前大家所熟知的名稱並非由德軍所賦予的暱稱,反而是由盟軍的情報單位取的名字。徳軍士兵習慣上稱其為「Stupa」,是取Strumpanzer(突擊戰車)的簡稱。

開發過程概要

编辑

灰熊式是以IV號戰車為基礎來開發,而以伴隨步兵部隊前進,在戰場上(特別是城市戰鬥)中提供大口徑步兵砲的直接火力支援為目的所設計出來的。

在此之前所開發,以一號坦克二號坦克Panzer 38(t)的底盤上搭載15cmsIG 33步兵炮的各種自走砲在防御力方面都相當貧乏,而三號突擊砲則因主砲威力不足,並不適合這樣的角色。而在灰熊式之前,埃克特公司曾以III號戰車底盤上設置了厚重裝甲的完全密閉型戰鬥室,並搭載15cm步兵砲製造出33B型III號突擊步兵砲。一共生產了24輌,其中大半都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中損失了。

而開發出33B型的埃克特公司、接下來便以四號坦克為基礎開發了新型的車輛,而其結果就是灰熊式。將由sIG33發展而來,使用相同彈藥的15cm 43式突擊榴砲(15cm Sturmhaubitze 43 L/12)裝載於固定戰鬥室之中。灰熊式與明顯感覺得出是戰時急造品的前作33B相比,擁有更厚重的裝甲。在初期、中期型裡,車内配有副武裝的MG34機槍與MP40衝鋒槍,可以艙口以及戰鬥室左右斜前方與側面、後面槍口來發射。可以因應來自敵方步兵的肉搏攻擊。

灰熊式與IV號戰車相比,由於主砲的搭載位置與厚重的前面裝甲而使得頭重腳輕(重心集中於前方)。更因為沒有砲搭,為了瞄準就必須讓車體左右旋轉,所以相較於戰車其傳動系統與變速箱的負荷也較大,比較容易故障。

從1943年12月起,則開始生產被稱為「中期型」的改良型車體。使用擁有厚度80mm的車體前方下部裝甲的IV號戰車H型底盤,搭載了新型輕量化版本的StuH 43/1 L/12(回收的初期型也會換裝此型主砲),並廢止與虎I式同樣駕駛用直視觀測窗,改採用潛望鏡來看前方。

而擁有全新的上部構造的「後期型」也從1944年4月開始生產,6月起底盤部分則變更採用IV號戰車J型款式。車體前面裝甲則改用單片式與車體同寬的裝甲板,以提高生產性。並且在左上方的凸出部分搭載了MG34機槍用的球型腳架。對於頭重腳輕的問題,前方的轉輪全都更換為鋼製(內側加入橡膠緩衝材料),以抑制磨耗。此款後期型在本系列中是生產數量最多的。

生產狀況

编辑

灰熊突擊砲的生產計劃在1943年5月下旬開始,但是從1943年12月才正式開始全速生產。包含全新生產以及由回收的IV號戰車體盤改裝而來的在內,從1943年3月到1945年3月,一共有298輛(一說306輛)IV式灰熊突擊砲被製造出來。

最初生產的部分是由既存IV號戰車E型以及F型所改裝而來的8輛、使用IV號戰車G型底盤全新製造的有52輛,之後就全部使用H型或是J型的底盤來加以生產。

戰績

编辑

灰熊式主要被編為216、217、218、219四個突擊砲大隊之中。

初期製造型的幾個缺點都解決之後,證明灰熊式是極為優秀的火力支援車輛。配備灰熊式的部隊在二戰後期均被當作「救火隊」,使用於敵軍攻擊最激烈的戰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