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瀘之戰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0年7月22日) |
渡瀘之戰是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朝與南詔進攻吐蕃所在的劍南據點維州的一場戰役。這也是唐朝和吐蕃最後一場大型战役。
渡瀘之戰 | |||||
---|---|---|---|---|---|
| |||||
参战方 | |||||
唐朝 南詔 |
吐蕃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奴隸兵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韋皋 | 論莽熱 | ||||
兵力 | |||||
兩萬人 | 二十六萬人 | ||||
伤亡与损失 | |||||
不詳 | 至少一萬餘人 |
背景
编辑唐朝和吐蕃這三百年來戰事不斷,雙方基本上處於戰略均勢,雖然在總章三年(公元670年)大非川之戰後唐朝發現吐蕃已然成為大患,但並未改變二者之間的戰略格局,就算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吐蕃也無示弱之意,雖然貞元早期,吐蕃依舊有能力主動進攻,甚至在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兩國會盟時發動了“平涼劫盟”的詭計,但唐朝已經逐步將防線向外推,開始主動攻擊吐蕃。而維州(今四川理縣)歷來都是劍南防禦的重點,在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被吐蕃攻陷,改稱“無憂城”之前唐蕃兩國在劍南的戰爭,基本都是吐蕃主攻唐朝防禦,而這次唐軍卻主動出擊,表明唐軍的軍事實力恢復到已能和吐蕃軍隊分庭抗禮。
战斗
编辑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八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整頓軍馬,遣唐軍步騎兵兩萬人,兵分九路齊頭並進,向吐蕃所屬維、保(理縣北孟屯河中下游)、松州(四川松潘)、棲雞、老翁城等地發起進攻。多路並進的唐軍,在劍南崇山峻嶺間與吐蕃展開連番血戰。戰事從八月一直持續到十二月,其中雙方主力在雅州(四川雅安市)城外的決戰,以吐蕃慘敗告終。隨後,唐軍繼續向西南推進連克吐蕃多座城堡。另一支唐軍則在南詔軍隊的配合下,強渡瀘水(大渡河)繞至吐蕃軍隊後方,決堤水淹吐蕃、阿拉伯軍營。吐蕃、阿拉伯軍隊大潰,被唐軍合圍在鹿危山的山谷之中全軍覆滅。此戰因其在瀘水之南,也稱“渡瀘之戰”。而唐軍至今“累破十六萬眾,拔其七城、五軍鎮,受降三千餘戶,生擒六千餘人,斬首一萬餘級”。唐軍兵圍維州後,吐蕃領袖赤祖德贊命內大相論莽熱領兵十萬名軍隊自鹽(陝西定邊縣)、夏(陝西靖邊縣)二州千里來援,韋皋以逸待勞據險設伏以待之,結果再次大敗吐蕃,生擒論莽熱。而論莽熱也成了唐蕃戰爭史上,官位最高的吐蕃俘虜。
結果
编辑渡瀘之戰後,唐蕃兩國都已無心戀戰,之後兩國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小規模衝突。到長慶元年(公元821年)4月,唐蕃兩國再度達成協議,分別在長安、拉薩和邊境線三地祭天盟誓,立碑為證,史稱「長慶會盟」。它也成了唐蕃和平修睦歲月的最後見證,之後二十多年裡,唐蕃邊境基本保持了平靜,直到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滅亡。
影響
编辑在瀘水戰後唐軍驚訝地發現,吐蕃俘虜中居然有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的士兵。這是自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羅斯戰役後,時隔五十年,再遇到來自阿拉伯的士兵。由此也可見,吐蕃兵員的缺乏程度到必須找阿拉伯奴隸兵來防禦自己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