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麗露 (拉威爾)

波莱罗》(法語:Boléro)是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創作於1928年。《波莱罗》是拉威爾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

緣起

编辑

《波麗露》是拉威爾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麗露》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三四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作曲家許常惠稱:「毫無疑問的,拉威爾的波麗露是一種示威,是一種管絃樂配器法的示威;不動節奏、旋律、和聲,只依靠管絃樂配器法的巧妙色彩變化,拉威爾已經創造了新奇音樂出來了。拉威爾所暗示的是色彩光芒、變化無窮的新音樂要素,新音響效果,新音樂構成的時代的來臨。」許氏甚且表示:

波麗露寫於一九二七年,從那時候起,他成為現代管絃樂法的最好示範[1]

情節

编辑

在西班牙的一個小酒店裏,一個少女在翩翩起舞。開始時她只是緩緩跳動,舞姿優美而輕盈。隨著音樂的逐漸熱烈,舞蹈也越來越歡快奔放,迷住了在場的人們。他們開始隨著音樂打著節拍助興,並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歡舞,最後在狂歡的氣氛中結束。

音樂內容

编辑

特點

编辑
  • 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復九次,既不展開也不變奏;
  • 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有最後的兩小節才轉調;
  •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絃;
  • 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編制

编辑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3 *3 =3 *3—ssx, tsx—4 4 3 1—tmp+4—hp, cel—str"[2]

分析

编辑

樂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麗露》的節奏(小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

 
由小鼓所敲出的《波麗露舞曲》節奏,由始至終地貫穿全首樂曲

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第一主題舒展明亮,具有濃郁的西班牙風格,給人以明朗、安靜的感覺,該主題先由長笛在低音區輕輕奏出;期間經單簧管反復之後,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題。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被作者稱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風格,這個主題在第一主題重複兩次之後進入,這一部分也是由兩段組成,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

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複進行,沒有展開和變奏,兩個主題在調式色彩上形成鮮明的對照,連續反復了八次,整個音樂在進行過程中不斷地更換樂器,旋律、節奏和速度始終保持不變,音樂的力度也逐漸加強。在第三次反復時,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弦,形成了平行聲部,仿佛兩個調甚至三個調同時存在,產生了多調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題的不斷反復中,力度從弱到強,不同樂器的應用和色彩不斷的變化,使得情緒越來越熱烈。臨近尾聲,旋律突然轉為E大調,又迅速轉回C大調,在不協和的音響和強烈的節奏中,以變格的方式結束了全曲。

全曲中,反復共進行了九次。該曲被公認為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波麗露結構表
樂段 排練編號 跟隨小鼓節奏的樂器 演奏旋律的樂器 節奏伴奏
前奏 第1小節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題(1) 第5小節 第1長笛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一主題(2) 1 第2長笛 第1單簧管 中提琴及大提琴
第二主題(1) 2 第1長笛 第1低音管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第二主題(2) 3 第2長笛 高音單簧管 中提琴、大提琴、豎琴
第一主題(3) 4 2支低音管 柔音雙簧管 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4) 5 第1法國號 第1長笛及弱奏第1小號 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3) 6 弱奏第2小號 次中音薩克管 2支長笛、第1單簧管、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4) 7 弱奏第1小號 倍高音薩克管、高音薩克管 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5) 8 第1長笛、第2法國號 2支短笛、第1法國號、鋼片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6) 9 第4法國號、第3小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 雙簧管、柔音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第1,2小號、豎琴、其他絃樂器
第二主題(5) 10 第1長笛、第2法國號、中提琴 第1長號 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倍低音管、豎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6) 11 第4法國號、第1小號、第二小提琴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其他絃樂
第一主題(7) 12 第1,2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第一小提琴 2支低音管、倍巴松管、第3,4法國號、定音鼓、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8) 13 第3,4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1,2法國號、高音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第二主題(7) 14 第1,2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第1小號(低音單簧管+第4法國號)、第一、二小提琴 2支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3,4法國號、2支長號、大號、2支薩克管、定音鼓、其他絃樂
第二主題(8) 15 4支法國號 短笛、2支長笛、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第1長號、高音薩克管(低音單簧管+次中音薩克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小號、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第一主題(9) 16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3支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第二主題(9) 17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過場 18前3小節第3拍 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4支法國號、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短笛、2支長笛、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1長號、2支薩克管、第一小提琴 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第2,3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低音提琴
尾段 18後第9小節 短笛、2支長笛、4支法國號、高音小號、3支小號、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3支長號及2支薩克管作半音滑奏 2支雙簧管、英國管、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2支低音管、倍低音管、大號、敲擊、豎琴、低音提琴
結尾 最後2小節 全體在相同節奏下結束

演奏時間

编辑

現時所通行的錄音版本,大約介於15-17分鐘。而拉威爾本身偏向較慢的速度。初版的樂譜所標示的速度本來是1分鐘76個四分音符,後來他用筆刪改成為1分鐘66個四分音符。而他於1930年所指揮的版本,亦和刪改後的速度相約。當時的總演奏時間為15分55秒。[3]後來他接受《每日電訊報》的訪問時,則表示他心目中的最佳演繹時間應該是17分鐘。[4]

註釋

编辑
  1. ^ 由於倍高音薩克管只在全曲中出現一段,且結尾部份還要由高音薩克管接尾,近代的演奏已經將此部份一併歸入高音薩克管樂譜中。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 許常惠. 波麗露. 台北: 屹齋(6504). 1971. 
  2.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26. ISBN 0-8108-3228-3. 
  3. ^ Ravel, M & Orenstein, A. (2003). A Ravel Reader: Correspondence, Articles, Interviews. Minneola: Dover Publications, p.541. ISBN 0486430782.
  4. ^ Calvocoressi, M. D. (1931-07-11). "M. Ravel discusses his own work: The Boléro explained". Daily Telegraph. Quoted from Ravel & Orenstein, p. 477.

樂譜

编辑
  • 《波麗露》(Bolero),台北:屹齋(6504),1971年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