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亚危机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10月29日) |
波斯尼亚危机(英語:Bosnian Crisis),又名波黑危机,是1908年在巴爾幹半島發生的一次危機,歐洲列強們圍繞著鄂圖曼帝國的波斯尼亞省而發生外交衝突。
歷史
编辑十九世紀時,昔日強大的鄂圖曼帝国已無法回復以前強盛的局面,被喻作「歐洲病夫」。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位於巴爾幹半島中部,本是鄂圖曼帝國西北部最邊陲的領土。1875年波斯尼亞因饑荒觸發大規模動亂,後來動亂蔓延至保加利亞及引致俄羅斯介入,爆發俄土戰爭。奧匈帝國亦乘亂派兵佔領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1878年1月,俄軍兵臨鄂圖曼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被迫議和,歐洲列強召開柏林會議,議定巴爾幹半島的新國際秩序,當中保加利亞及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國家取得獨立,而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主權仍屬鄂圖曼帝國,但交予奧匈帝國托管。
二十世紀初,鄂圖曼帝國一群年青軍官以「團結進步委員會」的名義組織起來,提倡君主立憲,被時人稱為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08年駐馬其頓鄂圖曼軍隊兵變,要求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推行憲政及改革,最終蘇丹被迫下台,使鄂圖曼帝國局勢出現不穩,其時奧匈帝國及巴爾幹各國早已希望乘鄂圖曼衰落而作領土擴張。奧匈帝國就趁機正式吞併了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阻礙了塞爾維亞在該地的擴張,塞爾維亞對此感到非常不滿。
鑒於局勢危急,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達成協議,希望透過召開會議商討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二省前途所屬的問題,俄羅斯允許奧匈由管理此二省改為直接統治,而奧匈則協助俄羅斯修改柏林條約,雖然兩國皆彼此作出妥協,但都希望先下手為強,最終奧匈單方面採取吞併行動,卻將與俄羅斯的協議廢棄。
塞爾維亞一直都希望可取得波赫二省作出海口以直接輸出農產品,但奧匈的單方面行動卻破壞了塞爾維亞計劃,故此塞爾維亞視吞併一事為屈辱,但當時俄羅斯因為日俄戰爭戰敗後元氣未復而未有實質支持,塞爾維亞亦唯有接受此一行動;不過此事件已種下兩次巴爾幹半島戰爭的禍根,塞爾維亞西進之路已封,唯有一心南下,寄望取得仍是鄂圖曼領土的阿爾巴尼亞才可突破;而奧匈帝國公然吞併鄂圖曼領土而帝國卻沒法阻止,增加了巴爾幹各國對鄂圖曼的輕蔑,亦促成日後各國組成巴爾幹同盟,掠奪鄂圖曼在歐洲的剩餘領土。
德國自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後,與英法兩國關係惡化,使德國更甚重視與奧匈和意大利的三國同盟,而這次巴爾幹的衝突更使這種親密關係表露無遺,反過來對俄塞構成明顯威脅。至於俄塞,雖未能以強硬行動作回應,但亦因此加強彼此的聯繫,以對抗三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