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重定向自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簡稱国立武昌高师,是在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设备和师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第二所高等师范学校。属于中华民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另外五所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及沈阳高等师范学校)。[1]
历史沿革
编辑- 1913年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经教育部派员实地考察后,于7月7日决定在东厂口原方言学堂旧址,延用原方言学堂师资及图书设备,筹办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并任命贺孝齐为校长。11月2日正式开学,首批招收预科生124名。学制预科1年、本科3年。
- 1917年5月,武昌高师根据全国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结业后择业的需要,打破部定章程,在全国率先将博物部改为博物地学部,数学物理部改为数学理化部,史地部改为国文史地部。
- 1922年,國立武昌高師全體學生到北京教育部請願,開京外高校進京直接向中央請願之先河。
- 1922年9月,学校将原来的四部改为八个系。初步奠定了在教育界的地位。校长张继煦首开新风实行男女同校,创立旁听生制度,废除学年制,采用学分制。
- 1923年6月,武昌高师评议会及主任会议决定: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更名,任命张继煦为校长。
- 1924年9月,按照教育部的命令,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又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后湖北督军萧耀南为抵制曹锟、吴佩孚势力的侵入,延揽旅居上海、北京之国民党元老回鄂,会谈结果公推石瑛为国立武昌大学校长,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任命。
- 1926年冬,武汉国民政府将国立武昌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等高校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专业设置
编辑- 1913年:英语部、数学物理部
- 1914年: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博物部
- 1917年:英语部、国文史地部、数学理化部、博物地学部
- 1922年:国文系、历史社会学系、教育哲学系、英语系(1925年改为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理化系、生物系、地理系
校训校歌
编辑1919年定校训:朴、诚、勇
1919年4月,在张渲校长主持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作成。
历任校长
编辑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编辑- 校长 贺孝齐 1913年7月-1914年11月
- 校长 张渲(曾任教育部视学) 1914年11月-1919年9月
- 校长 谈锡恩(曾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 1919年9月-1922年1月
- 校长 张继煦(著名教育家) 1922年6月-1923年8月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编辑- 校长 张继煦 1923年9月-1924年9月
国立武昌大学
编辑重大事件
编辑- 1919年5月9日,国立武昌高师学生率先响应和声援五四运动。6月1日,王占元派军警残酷镇压并逮捕学生数十人,殴伤武昌高师学生陈开泰、吴序宾等十余人,制造了轰动全国的六一惨案。
- 1920年2月7日,陈独秀到武昌高师作《新教育的精神》的讲演。
- 1925年暑期,石瑛在学校举办了一期学术讲演会,邀请知名学者吴稚晖、胡适、周鲠生、马寅初等来校讲学,4人的讲题分别为《上下古今谈》、《〈诗经〉中“言”字之研究》、《国际形势》和《经济趋势》,每题8小时,分4节讲完,计两周,每周二、三、四、五上午举行。
- 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在武昌高师附小小礼堂举行,有陈独秀、董必武、毛泽东等参加。
著名校友
编辑教师
编辑- 竺可桢,1918年至1920年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气象学界、地理学界一代宗师、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 庄长恭,1924年任教于国立武昌大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名有机化学家、有机微量分析奠基人。
- 纪育沣,1924至1926年任教于国立武昌大学,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有机化学家。
- 郁達夫,1924年任教,一年後離職。
- 陈建功,1925年任教于国立武昌大学,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数学家。
- 胡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