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论证
梦境论证(英語:Dream argument)是一种由梦境的虚幻性质出发而针对现实提出的一种假设,认为既然梦境中的事物都是虚假的,然而梦中的感官却对它们深信不疑,那么人们就应当有理由怀疑清醒状态下的现实世界,是否也如梦境一般只是虚幻。
简述
编辑人在做梦时往往不会察觉到自己正在做梦。甚至有时候,梦里包含着另一层梦,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做梦并从中醒来,事实上他们仍处于梦中。这些事实引发了哲学家的思考,他们好奇,是否有某种方法可用于确信自己的清醒状态,以排除自己处于一场永久梦境中的可能。
在西方哲学中,这个问题最初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学院怀疑主义的关注。[1] 最出名的哲学论证来自勒内·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在这部作品里,梦境论证被应用于笛卡尔对知识确定性的论证之中。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齐物论》12
(翻译:梦中饮酒作乐的人,醒来之后或许痛哭流涕;梦中哭泣的人,醒来后或许欢快的出门狩猎。人在梦中不知自己是在做梦。或许还会在梦中占卜,询问梦的凶吉,醒后方知是在做梦。将来某日,清醒降临在众人之中,那时人们才从这场巨大的梦里醒来。但现时愚蠢的人啊,他们自以为清醒,以为自己知晓所有。他们所谓君主、牧人,好像一切都固定不变。但我说就如孔夫子也如你们一样,是处在梦中。我说你们在做梦,我也在做梦。上面这些言语可称为十足的奇特与怪异。万世之后,假若有朝遇上一位圣人,他或许理解其中的意涵,对他而言这些言语就如日常一般平凡。)
梦境论证被收录在瑜伽行唯识学派哲学家世亲的《唯色二十论》中。
在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中,梦境论证也有重要的地位。一些佛教思想学派(例如大圆满)认为人们所感知的现实并非真实。正如南开诺布仁波切所说:对真实感官而言,我们在人生中所见的一切都如一场大梦...[2] 在这句话中,"所见"并非仅指代视觉刺激,而是包含一切感受,包括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感,以及心灵中的感知对象。
模拟现实
编辑对梦境的感知促使人们争论,现实是否也是一场幻觉。心灵会误以为想象出来的世界为"真实",那这就说明的确存在某种对现实的模拟可以骗过心灵,并且这种模拟发生的十分频繁,正如人们每晚都会做梦。[4]
认为现实并非梦境的人必须承认,心灵——至少是处于睡眠状态中的心灵——并不可靠,它无法分辨现实与虚幻。[5]
批评
编辑约翰·洛克和托马斯·霍布斯曾分别尝试反驳笛卡尔的梦境论证。洛克认为,人在梦境中无法体验疼痛。但最近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反驳了洛克的说法,它们指出人在梦境中能够体验到疼痛,只不过很少发生。[6] 哲学家本·斯普林格特认为,洛克或许会这么反驳相关的科学研究结论:现实中踏进火坑与梦中踏进火坑的痛苦必定不同。霍布斯提出,人在梦中易受荒谬事件影响,但清醒时不是这样的。[7]
许多当代哲学家尝试在细节层面反驳这种梦境怀疑主义。[8] 欧内斯特·索萨于2007年针对这个话题撰写了专著,在这本作品中,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梦境的新理论,并注意到这种理论能引发一种新的怀疑主义,他随后对这个怀疑论进行了反驳。在《一种美德认识论(A Virtue Epistemology)》中,索萨写道,"我们在梦中并不真的相信某事;我们只是假装相信。"[9] Jonathan Ichikawa (2008) 和 Nathan Ballantyne & Ian Evans (2010) 批评了索萨的说法,Ichikawa 论证说,既然我们同时也无法确信清醒状态下的自己是真的相信,而不是想象自己相信现实种的事物,那么我们也就无法确信自己到底是清醒还是在做梦。
诺曼·马尔科姆在其作品《做梦》中详细阐述了维特根斯坦有关梦境的疑问:谈论梦境的人"是在梦中真实的看到了这些图像,还是说只在他们醒来后的回忆中呈现如此",这是否重要?马尔科姆认为,"我现在睡着了"是个无意义的表达,因为梦不能在醒时存在,所以梦境叙述总是一种过去时,因此由梦境衍生出的怀疑主义源于"混淆了历史的过去时态与梦境的过去时态"。在书中"我知道我醒着吗?"一章中,马尔科姆认为我们不必说"我知道我现在是醒着的",因为一个人否认自己醒着是荒谬的。
梦境假设也被用于构思一些其它的哲学概念,例如杰罗姆·J·瓦尔伯格的个人视野:假如一切都是一场梦,那么这个世界内部会是什么样的?
另见
编辑参考
编辑- Ballantyne, Nathan; Evans, Ian. Sosa's Dream (PDF). Philosophical Studies. 2010, 148 (2): 249–252 [2022-06-30]. S2CID 11833056. doi:10.1007/s11098-008-9309-y.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1-26).
- Ichikawa, Jonathan. Skepticism and the Imagination Model of Dreaming.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008, 58 (232): 519–527. doi:10.1111/j.1467-9213.2007.546.x.
- Sosa, Ernest. A Virtue Epistemology: Apt Belief and Reflective Knowled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19-929702-3.
- Stone, Jim. Dreaming and Certainty. Philosophical Studies. 1984, 45 (3): 353–368. S2CID 170975067. doi:10.1007/BF00355443.
- Malcolm, N. (1959) Dreaming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2nd Impression 1962.
引用
编辑- ^ 爱比克泰德,《语录》卷一,第五章,第六节
- ^ Chögyal Namkhai Norbu Dream Yoga And The Practice Of Natural Light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Michael Katz, Snow Lion Publications, Ithaca, NY, ISBN 1-55939-007-7, pp. 42, 46, 48, 96, 105.
- ^ René Descartes,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nolli, Luigi. From Communication to Presence: Cognition, Emotions, and Culture Towards the Ultimate Communicative Experience :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Luigi Anolli. IOS Press. 2006 [2022-06-30]. ISBN 978-1-58603-6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英语).
- ^ Mazzoni, Giuliana A. L.; Loftus, Elizabeth F. When Dreams Become Reality.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996-12-01, 5 (4) [2022-06-30]. ISSN 1053-8100. doi:10.1006/ccog.1996.0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3) (英语).
- ^ Knoth, Inga Sophia; Schredl, Michael. Physical pain, mental pain and malaise in dr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eam Research. 2011-05-23 [2022-06-30]. ISSN 1866-7953. doi:10.11588/ijodr.2011.1.90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英语).
- ^ Dreaming, Philosophy of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2-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美国英语).
- ^ Stone, Jim. Dreaming and certainty. Philosophical Studies. 1984-05-01, 45 (3). ISSN 1573-0883. doi:10.1007/BF00355443 (英语).
- ^ Sosa, Ernest (2007). A Virtue Epistemology: Apt Belief and Reflective Knowled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29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