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俊
林秀俊(1699年9月8日—1771年6月26日)[註 1],字茂春,號天成,一號成祖。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石榴鎮攀龍村人。1734年離鄉渡台,在台北盆地地區從事開墾,曾擔任淡水、大甲與後壠諸社的通事,並且再娶了平埔族女子潘氏為妾[1]。
林秀俊 | |||||||||||||
---|---|---|---|---|---|---|---|---|---|---|---|---|---|
臺北盆地漢人開拓者 | |||||||||||||
通事 | |||||||||||||
國家 | 大清帝國 | ||||||||||||
時代 | 近代 | ||||||||||||
字 | 茂春 | ||||||||||||
號 | 天成、成祖 | ||||||||||||
祖籍 | 福建省漳州府 | ||||||||||||
出生 | 康熙三十八年閏七月十五日未時 (1699年9月8日) 大清帝國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 ||||||||||||
逝世 | 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十四日午時 (1771年6月26日) | ||||||||||||
墓葬 | 林秀俊墓 | ||||||||||||
祠廟 | 祭祀公業林成祖 | ||||||||||||
| |||||||||||||
林秀俊 | |
漢字 | 林秀俊 |
---|---|
白話字 | Lîm Siù-chùn |
台語羅馬字 | Lîm Siù-tsùn |
他在康熙末至雍正初的這段期間與陳鳴琳、鄭維謙共同興築大安圳,引大漢溪水灌溉土城,於乾隆七年(1742年)完工。而在這不久後,林秀俊又自己成立了墾號「林成祖」,經營遍及今台北(大加蚋堡)、板橋(擺接庄)、新莊(興直堡)、土城、永和、內湖[1],甚至苗栗、大甲一帶,為台灣開拓之先驅。
家庭
编辑清康熙三十八(歲次己卯,西元1699年)年閏七月十五日未時,林秀俊誕生於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祖父林火昌(字色)育有族、夜、化、忠孝、德、政、租、權等八子。父親林族為長子,林秀俊自幼過繼予未婚配的叔父林夜作養子。林秀俊卒於乾隆三十六(歲次辛卯,西元1771年)年五月十四日午時,年73歲。
林秀俊成年後在漳浦故里與元配宋氏(名蔭,諡慈惠) 結婚;並育有長子林海廟。渡臺後,納平埔族擺接社人潘氏(名蛤也霍,諡儉順) 為妾,並另與潘氏育有次子林海籌、三子林海文,共計二妻三子。林秀俊長子林海廟家族人丁興旺,世居於板橋後埔公館(開基祖厝)、次子林海籌世居新埔公館、三子林海文人丁最少,世居深丘公館。位於板橋四川路一段87巷60號的「後埔館」目前只保留正身磚造舊建物及右翼護龍,呈不完整格局,另有林氏大房宗祠設於40號址。位於板橋國光路197巷2、4號址的「新埔館」為一三合院式建物,被拆除後;於1988年改建為公寓住宅,設有「九鯉湖仙公祖」和「林成祖公館祠堂」。林秀俊家族在內湖設有「上公館」和「下公館」[2];「上公館」由長房子孫居住,原址位於現國防醫學中心域內,於1952年籌建陸軍工兵學校時被政府徵收後拆除,目前世出自長房林海廟派下的旁支仍散居在附近;「下公館」由第二房子孫居住,原址位於粉寮,即林秀俊墓前百餘公尺處,在基隆河截彎取直、市地重劃時夷為平地。
-
林秀俊故居內湖「上公館」舊照
-
上公館「大夫第」門額
-
林秀俊故居內湖「下公館」模型
林秀俊長孫、林海廟長子林登墀的墓園位在內湖白鷺山南麓;墓園坐西北朝東南,其墓碑書刻 :「金浦皇清待贈太學生登墀林公墓,嘉慶癸亥(1803年)年修,二大房子孫立 」。
參見
编辑註釋
编辑- ^ 農曆歲次己卯年閏七月十五日,即西曆1699年9月8日;農曆歲次辛卯年五月十四日,即西曆1771年6月26日。
參考來源
编辑- ^ 1.0 1.1 陳仕賢. 《台灣的古墓》. 臺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7年10月: 49頁. ISBN 978-986-6731-01-3.
- ^ 賴御文. 低調宗祠 板新雙和開墾者的活見證. 聚傳媒. 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