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藝術家)
李真(1963年4月16日— ) 生於台灣雲林。主要從事雕塑、繪畫與多媒材裝置等創作。
李真 | |
---|---|
![]() 攝於2013年 | |
罗马拼音 | Li Chen |
出生 | 1963年[1] 雲林 |
居住地 | 台中 |
国籍 | 台灣 |
教育程度 | 大甲高中美工科 |
职业 | 藝術家、雕塑家 |
活跃时期 | 1999-至今 |
知名于 | 雕塑、繪畫 |
知名作品 | 《水月觀音》、《三覺者》、《大士》、《蝴蝶王國》、《飛行樂土》、《清風雲露》、《蘭亭》、《烟花》、《日藏.月風》、《吒風》 |
风格 | 作品擁有既重又輕的質感,兼具東方氣韻及西方美學 |
早期以傳統佛教造像為主要工作,後轉投入專職的藝術創作,其雕塑多以銅為材料,採用特殊墨黑色的生漆,與銨金、銨銀等手法調配作品顏色以形成對比。
對佛、道、禪學等中國古典哲學有所涉獵,雕塑自傳統中國佛學塑像的基礎上發展出獨特的當代風格,而「既重又輕」係一其重要的美學風格。
![](http://up.wiki.x.io/wikipedia/commons/thumb/9/92/%E3%80%8C%E4%B8%96%E3%80%8D%E4%B8%80%E5%A0%B4%E8%87%AA%E9%A1%98%E9%9D%9E%E9%A1%98%E7%9A%84%E9%81%8A%E6%B5%AE%E2%80%94%E6%9D%8E%E7%9C%9FMOCA%E5%80%8B%E5%B1%95_Being_InVoluntary_Drift-Li_Chen_Solo_Exhibition_%E3%80%8A%E7%AB%99%E7%AB%8B%E7%9A%84%E9%9D%88%E9%AD%82%E3%80%8BThe_Immortality_of_Fate_%E2%80%93_Upright_Soul_2017_%E6%9C%A8%E6%9D%90%2C%E9%8B%BC%E6%9D%90_Wood%2C_steel_06%EF%BC%88%E7%B0%A1%E5%AD%90%E9%91%AB%E6%94%9D%E5%BD%B1%EF%BC%89.jpg/220px-thumbnail.jpg)
![](http://up.wiki.x.io/wikipedia/commons/thumb/9/93/%E3%80%8C%E4%B8%96%E3%80%8D%E4%B8%80%E5%A0%B4%E8%87%AA%E9%A1%98%E9%9D%9E%E9%A1%98%E7%9A%84%E9%81%8A%E6%B5%AE%E2%80%94%E6%9D%8E%E7%9C%9FMOCA%E5%80%8B%E5%B1%95_Being_InVoluntary_Drift-Li_Chen_Solo_Exhibition_%E3%80%8A%E5%8F%96%E7%9B%B8%E3%80%8BOrdinary_People_%E2%80%93_Reflection_of_Mind_2012_%E9%BB%8F%E5%9C%9F%E3%80%81%E6%9C%A8%E6%9D%90%E3%80%81%E9%BA%BB%E7%B9%A9%E3%80%81%E9%8F%A1%E9%9D%A2_Clay%2C_wood%2C_linen_rope%2C_mirror_10%EF%BC%88%E7%B0%A1%E5%AD%90.jpg/220px-thumbnail.jpg)
![](http://up.wiki.x.io/wikipedia/commons/thumb/7/71/%E3%80%8C%E4%B8%96%E3%80%8D%E4%B8%80%E5%A0%B4%E8%87%AA%E9%A1%98%E9%9D%9E%E9%A1%98%E7%9A%84%E9%81%8A%E6%B5%AE%E2%80%94%E6%9D%8E%E7%9C%9FMOCA%E5%80%8B%E5%B1%95_Being_InVoluntary_Drift-Li_Chen_Solo_Exhibition_%E3%80%8A%E7%A5%9E%E7%B6%93%EF%BC%8E%E7%A7%81%E8%A8%AD%E5%A4%A9%E5%A0%82%E3%80%8BInnerve%E2%80%A7_Artificial_Heavens_%26%E3%80%8A%E6%80%A5%E5%8F%A3%E3%80%8BEmergency_Exit_03%EF%BC%88%E7%B0%A1%E5%AD%90%E9%91%AB%E6%94%9D%E5%BD%B1%29.jpg/220px-thumbnail.jpg)
![](http://up.wiki.x.io/wikipedia/commons/thumb/e/eb/%E6%9D%8E%E7%9C%9F2013%E5%B7%B4%E9%BB%8E%E5%87%A1%E7%99%BB%E5%BB%A3%E5%A0%B4%E5%A4%A7%E5%9E%8B%E9%9B%95%E5%A1%91%E5%80%8B%E5%B1%95_Li_Chen%27s_Major_Sculpture_Solo_Exhibition_%E3%80%8A%E5%A4%A9%E9%97%95%E8%BC%95%E8%88%9F%E3%80%8BFloating_Heavenly_Palace_2007_%E9%8A%85%E9%9B%95_Bronze_09.jpg/220px-%E6%9D%8E%E7%9C%9F2013%E5%B7%B4%E9%BB%8E%E5%87%A1%E7%99%BB%E5%BB%A3%E5%A0%B4%E5%A4%A7%E5%9E%8B%E9%9B%95%E5%A1%91%E5%80%8B%E5%B1%95_Li_Chen%27s_Major_Sculpture_Solo_Exhibition_%E3%80%8A%E5%A4%A9%E9%97%95%E8%BC%95%E8%88%9F%E3%80%8BFloating_Heavenly_Palace_2007_%E9%8A%85%E9%9B%95_Bronze_09.jpg)
![](http://up.wiki.x.io/wikipedia/commons/thumb/d/db/%E6%9D%8E%E7%9C%9F2013%E5%B7%B4%E9%BB%8E%E5%87%A1%E7%99%BB%E5%BB%A3%E5%A0%B4%E5%A4%A7%E5%9E%8B%E9%9B%95%E5%A1%91%E5%80%8B%E5%B1%95_Li_Chen%27s_Major_Sculpture_Solo_Exhibition_%E3%80%8A%E6%8D%BB%E8%8A%B1%E3%80%8BAngelic_Smile_2010_%E9%8A%85_Bronze_05.jpg/220px-%E6%9D%8E%E7%9C%9F2013%E5%B7%B4%E9%BB%8E%E5%87%A1%E7%99%BB%E5%BB%A3%E5%A0%B4%E5%A4%A7%E5%9E%8B%E9%9B%95%E5%A1%91%E5%80%8B%E5%B1%95_Li_Chen%27s_Major_Sculpture_Solo_Exhibition_%E3%80%8A%E6%8D%BB%E8%8A%B1%E3%80%8BAngelic_Smile_2010_%E9%8A%85_Bronze_05.jpg)
![](http://up.wiki.x.io/wikipedia/commons/thumb/e/ef/Li_Chen_solo_exhibition_%E2%80%9CEnergy_of_Emptiness%E2%80%9D_at_La_Biennale_di_Venezia.jpg/220px-Li_Chen_solo_exhibition_%E2%80%9CEnergy_of_Emptiness%E2%80%9D_at_La_Biennale_di_Venezia.jpg)
經歷
编辑1981 年高中畢業後即至藝術家謝棟樑工作室學習人體雕塑,此時更深入認識西方古典名家如羅丹、賈柯梅蒂等。李真於 1989 年透過一位即將出家的居士引介下投入傳統佛教造像工作,開啟了傳統佛像雕塑的自學之路。
李真在西方造型藝術的訓練基礎上,於傳統塑像風格中突破框架,並在 1992 年完成首件落款作品《水月觀音》[2],為日後朝向純藝術創作埋下伏筆。1998 年開始放下佛像雕刻工作,投入專職的藝術創作,並在隔年以「虛空中的能量」作為其出道的首個創作系列,此後陸續在國際各重要城市中展出。
於 2007 年參加第 52 屆威尼斯雙年展,為首位以個人名義獲邀舉辦個展的台灣藝術家。此外,亦曾於中國美術館(2008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2009年)[3]、台北自由廣場(2011年)[4][5]、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2012年)[6]、巴黎凡登廣場(2013年)[7]、台北當代藝術館(2017年)[8][9]、上海震旦博物館(2018年)[10]舉辦個展。
創作風格
编辑李真的風格依照時序可約分為「空靈之美」( 1992-1997 ) 、「虛空中的能量」( 1998-2000 ) 、「大氣神遊」( 2001 ) 、「神魄」( 2008 ) 、「不生不滅」( 2008 ) 、「天燧」( 2009-2010 ) 、「凡夫」( 2010 ) 、「青煙」( 2011-2018 ),及「現相篇」( 2023 ) 等數個系列。
圓潤充盈的體態是李真在多個創作系列中常見的特徵,如「虛空中的能量」、「大氣神遊」等系列中同時具備了孩童的天真感與神佛的莊嚴,因此逐漸形成了李真的作品有著超凡脫俗、既重又輕的標誌性形象。
相對地他也透過泥塑、木架等材質,在「不生不滅」、「凡夫」等系列中對世俗、人性的表達。除此之外,「青煙」系列則是透過雲霧的實體化所進行的抽像創作。「現相篇」則是在步入中年後對人生處境的反思。
國內外展覽經歷
编辑個展
编辑時間 | 展覽名稱 | 地點 |
---|---|---|
2023 年 | 優雅中的矛盾:大氣神遊之現相篇──李真個展[11] | 亞洲藝術中心 |
2019 年 | 青煙—李真新作展[12] | 亞洲藝術中心 |
2018 年 | 古往今來一李真個展[13] | 震旦博物館 |
2017 年 | 「世」一場自願非願的遊浮— 李真個展[14] | 台北當代藝術館 |
2014 年 | 荒徒—李真凡夫系列首展[15] | 亞洲藝術中心 |
2013 年 | 既重又輕—李真 巴黎凡登廣場大型雕塑個展[7] | 巴黎凡登廣場 |
華人藝術紀—李真文獻展 | 亞洲藝術中心 | |
2012 年 | 造化之不生不滅:千歲與草民[6] | 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 |
2011 年 | 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16] | 台北中正紀念堂 |
2010 年 | 天燧—夜光盈昃新系列發表 | 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 |
2009 年 | 李真:精神 ‧ 身體 ‧ 靈魂[3] |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
2008 年 | 神魄[17] | 亞洲藝術中心 |
尋找精神的空間[18] | 中國美術館 | |
2007 年 | 虛空中的能量
Energy of Emptiness 第 52 屆 威尼斯雙年展 |
威尼斯未來展望美術館 |
2003 年 | 大氣神遊 | 紐約 古豪士畫廊 |
1999 年 | 虛空中的能量 |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 一館 |
獎項紀錄
编辑時間 | 獎項 | 單位 |
---|---|---|
2024 年 6 月 | 雕塑藝術傑出成就獎[19][20] | 美國以色列博物館之友
The American Friends of Museums in Israel |
紀錄片
编辑時間 | 節目 | 單位 |
---|---|---|
2013 年 12 月起 |
Discovery 頻道. 華人藝術紀. 15 December 2013. Discovery. [21][22][23] |
Discovery |
參考資料
编辑- ^ 藍雅婷. 李真 為創作放棄45億訂單. 今周刊. 2009-09-17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 ^ 亞洲藝術中心. 徐浩洋總編輯 , 编. 古往今来: 李真. 出版地: 亞洲藝術中心有限公司. 2019-11-01: 試閱1 [2023-09-03]. ISBN 97898695664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3) (中文及英语).
李真在1992年完成首件佛像落款作品《水月觀音》,落款明示了李真對於佛教雕像創作的個人化以及創作語彙的個性化,他遺棄釋典詳細制訂的造像法規,讓隨類應化的觀世音菩薩懸坐於一輪明月之上,隨著波褶浪紋汲上的衣帶化虛空為意境,形成既水有月的「水月」觀音,刻意描繪的水紋踏浪以及化外為境的萌月有別於百年來傳統描繪的「水月觀音」意象,李真於此開啟了個人創作語彙的空靈美學,在落款的那一刻起也預示了往後演進的寫意氣能風格。
- ^ 3.0 3.1 李真-精神.身體.靈魂 2009新加坡美術館個展 Li Chen:Mind.Body.Spirit 2009 Solo Exhibition at Singapore Art Muse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亞洲藝術文獻庫。
- ^ 大士雙臂抱群眾李真展「大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11-06 01:02 中國時報 吳垠慧。
- ^ 何壽川:李真的圓融 讓人看了會微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12-01 10:42 今周刊。
- ^ 6.0 6.1 At Frye Art Museum:Li Chen and the "beauty of imperfe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2-03-18 07:31 西雅圖時報。
- ^ 7.0 7.1 Des sculptures étonnantes Place Vendô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6-02-26 費加洛報。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北當代藝術館。
- ^ 兩種風格、兩種溫度:談李真的雕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 ^ [2]震旦博物馆特展:古往今来-李真個展專訪藝術家李真 舉行大型個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8-11-05 13:17 SOHU 搜狐。
- ^ 游文玫》亞洲藝術中心王牌 李真大型個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03-12 15:28 中時新聞網。
- ^ 立場新聞 不止化作一縷青煙 — 評李真北京大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0-01-13 12:39 立場新聞。
- ^ 震旦集團 從傳統佛教造像到當代藝術 「古往今來—李真個展」正式登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8-11-29 震旦集團。
- ^ 高慧倩 藝術家雜誌 — 「世」一場自願非願的遊浮-李真個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08 藝術家(雜誌)。
- ^ 雅昌快讯 李真个展「荒徒」开幕 「凡夫」系列作品首度亮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4-11-15 17:27:53 雅昌快訊。
- ^ ETtoday新聞雲 大氣神遊 李真大型雕塑首展「大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1-11 11:13 ETtoday新聞雲。
- ^ 李真新作首展「神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02-13 中國藝術報。
- ^ 台湾艺术家李真首次在京举办雕塑个展:“寻找精神的空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8-04-30 99ART。
- ^ David Genser, Chairman, presented the renowned artist Li Chen with the American Friend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Sculptural Arts Awar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4-06-04 American Friends Of Museums In Israel。
- ^ American Friends Of Museums In Israel: HONORED ARTIS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4-03-04 American Friends Of Museums In Israel。
- ^ Discovery 頻道《李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12 Discovery 節目表《李真》。
- ^ 【色彩新聞】Discovery《華人藝術紀》明晚首播,聚焦兩岸四位藝術家-楊識宏、張洹、李真、徐冰,見證華人藝術崛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12-14 學學台灣文化色彩。
- ^ 《華人藝術紀》30秒精彩短片 12/15 起 每週日晚間 9 點 Discovery 頻道首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12-02 Dis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