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1918年9月30日—2010年11月8日)[1],原名李前管,曾名李壬练李凤展[a],男,湖南湘乡人,中国记者、曾任新华社副社长[3]、第六屆全国人大代表。[4]

李普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李普出生于湖南湘乡(现涟源)。[1]青年时代的李普是个文艺爱好者,他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才开始记者生涯。[1]抗日战争时,李普是重庆《新华日报》记者;第二次国共内战时,他是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随军记者,在前线报道刘(伯承)邓(小平)大军[3]。李普报道过“解放区”的生活,采访过由国共两党和美国代表组成的军调处的工作。40年代中期,李普曾在《新华日报》主持一个专栏,向“国统区”介绍中共在“解放区”的民主实践。当时李普的很多文章都是讲选举的。这些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名字就叫《光荣归于民主》。1949年8月,李普调回北平(即北京),担任新华总社特派记者,并准备接受采写开国大典的任务。[1]

报道开国大典

编辑
 
1949年10月1日李普(中,穿军装者)在天安门城楼上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当时,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李普,就站在毛泽东身后两、三米的地方。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新华社关于开国大典的报道,就是李普采写的。[3]他回忆说:“他讲完了以后,因为我站在他身后,他知道我干什么的,他就把讲稿交给我了。他说,‘照此发表’。[1]

建国后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普兼任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新闻秘书。1953年调任中宣部宣传处副处长。1955年因肃反调到北京大学,后由教员升为北大政治系主任。

1960年调到广东,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在文革期间曾受迫害,平反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1973年调回北京,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1976年四人帮倒台,李普成为中共中央接管新华社的5人小组之一。后历任新华社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新华社副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学会副会长。1982年离休。[2]

晚年

编辑

2010年10月,李普和李锐胡绩伟等中共老人,致函人大常委会,要求落实1982年宪法第35条中明确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信中说, 这一条文28年不兑现,已经成为世界民主史上的丑闻。

2010年11月8日中国记者节当天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92岁[5]

作品

编辑

李普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4]著作:[2]《光荣归于民主》(1945年初版、1980年再版改为《我们的民主传统》),《开国前后的信息》,《记者甘苦谈》,《记刘帅》,《我们只举行过一次婚礼》(与夫人合着),《洋女婿土老帽》。

观点

编辑

李普告诉《美国之音》:“毛泽东不断地搞运动。这些运动,有的是他推卸责任。他纠正运动的过火的方面,好像他很文明。其实不然。他对城市人民并不了解。他装。这就是坏人。毛泽东坏人呀!我是不喜欢毛泽东。”[6]

李普晚年始终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在中国实行言论和新闻自由。原新华社记者杨继绳回顾了他9月25日跟李普最后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最后一次见面,身体状况还可以,他谈论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现在是应该坚持的,’他说,‘现在讲得很少了。现在讲新闻自由,和讲外国话一样,真是可笑。’他到晚年一直追求新闻自由的。”

注釋

编辑
  1. ^ 李普是从《新华日报》沿用的笔名[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中国开国大典记者谈毛泽东与民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之音,2009-09-22
  2. ^ 2.0 2.1 2.2 党史人物[永久失效連結]涟源政府门户网,2008-12-30
  3. ^ 3.0 3.1 3.2 新华社原副社长李普:开国大典我至今历历在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4. ^ 4.0 4.1 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盛情为奥运有我演唱会题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搜狐体育,2007年12月27日12:03
  5. ^ 中国出版年鉴社编辑. 中国出版年鉴 2011. 中国出版年鉴社. 2011.09: 852. 
  6. ^ 中国设法定假日纪念毛泽东应该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之音,2009-09-2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