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永振一郎
朝永振一郎(日语:朝永 振一郎/ともなが しんいちろう Tomonaga Shin'ichirō,1906年3月31日—1979年7月8日),日本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也因為這項貢獻與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及朱利安·施溫格共同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朝永振一郎 朝永 振一郎(ともなが しんいちろう) | |
---|---|
日本第7、8任日本学術会議会長 | |
任期 1963年1月—1969年1月 | |
總理府 總務長官 | 德安實藏 野田武夫 臼井莊一 安井謙 森清 塚原俊郎 田中龍夫 床次德二 |
前任 | 和達清夫 |
继任 | 江上不二夫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大日本帝國東京府東京市小石川區(現文京區) | 1906年3月31日
逝世 | 1979年7月8日 日本東京都 | (73歲)
墓地 | 日本東京都多磨靈園 |
国籍 | 日本 |
父母 | 朝永三十郎(父) |
母校 | 京都帝國大學理学部物理学科 |
职业 | 理論物理學家 |
知名于 | 提出重整化理論 |
奖项 | 文化勳章(1952) 諾貝爾物理學獎(1965) 勳一等旭日大綬章(1976) 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量子電動力學 |
机构 | 京都帝國大學 理化学研究所 東京教育大學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
博士導師 | 仁科芳雄 |
博士生 | 佐藤幹夫 小柴昌俊 南部陽一郎 西島和彥 中野董夫 早川幸男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朝永 振一郎 |
假名 | ともなが しんいちろう |
平文式罗马字 | Tomonaga Shin'ichirō |
生平
编辑早年經歷
编辑朝永振一郎於1906年出生在日本東京小石川區小日向三軒町(現在的文京區小日向),也是日本哲學家朝永三十郎(朝永三十郎與西田幾多郎都是京都學派的一員)的長男與第2個小孩。朝永振一郎在第三高等中學(三高)畢業後,於1926年進入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就讀。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是朝永在三高與京大的同學。大學畢業後,他繼續留在大學中擔任助教3年。在這期間,朝永振一郎參加了仁科芳雄在理化學研究所的團隊。
職業生涯
编辑在1937年,當時在德國萊比錫的朝永振一郎進入維爾納·海森堡的研究團隊來合作進行研究。在2年後,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朝永振一郎返回日本,不過他已在萊比錫完成他對於原子核物理學的博士研究。
朝永振一郎在1941年成為東京文理科大學(東京教育大學前身,現在的筑波大學)的教授。在這段時期,他研究了磁控管與中子,並完成了超多時間理論。朝永振一郎在1948年與學生試圖驗證美國物理學家薛尼·丹克夫(Sidney Dancoff)的一份關於量子電動力學的論文,不過最終失敗了。經過他的研究後發現,薛尼·丹克夫忽略了一些環節。經過他的努力後,朝永振一郎與朱利安·施溫格各自獨自完成重整化理論,並且計算出蘭姆位移的數值。他也在1948年獲得日本學士院獎,並在1951年成為日本學士院院士。
他在1949年受到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的邀請,前往普林斯頓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研究。朝永振一郎後來在隔年返回日本,並提出朝永-魯丁格液體(Tomonaga-Luttinger liquid)模型。他在1952年獲得日本文化勳章。在1965年,朝永振一郎因為量子電動力學的研究,特別是重整化理論與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及朱利安·施溫格共同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朝永在1979年因咽喉癌於日本東京去世。
門生
编辑軼事
编辑朝永振一郎也寫過不少科普書,其中《物理学とは何だろうか》獲得1980年由朝日新聞社主辦的大佛次郎賞。
2015年3月,日本茨城吾妻2丁目的中央公園,設置了江崎玲于奈、小林誠、朝永振一郎的銅像,以彰顯3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功績[1]。
参考资料
编辑- ^ ノーベル賞:江崎、小林、朝永氏の銅像やレリーフ設置 完成記念式でお披露目 「子どもが夢を」−−つくば・中央公園 /茨城 - 毎日新聞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4-24.
- Schweber, Sylvan S., 1994. QED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 Dyson, Feynman, Schwinger, and Tomonaga. Princeton Univ. Press.
參見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諾貝爾官方網站關於朝永振一郎簡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筑波大學 朝永振一郎簡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