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鎚40000:破曉之戰

(重定向自战锤40000:战争黎明

戰鎚40000:破曉之戰》(英語: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是 Relic Entertainment戰鎚40000開發的即時戰略遊戲,由THQ於2004年9月20日在北美發行。《破曉之戰》有3個資料片:2005年發行的《冬襲》、2006年的《暗黑聖戰》、2008年的《靈魂風暴》。續作《破曉之戰II》則在2009年2月發行。

戰鎚40000:破曉之戰
  •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类型即時戰略遊戲
平台Microsoft Windows
开发商Relic Entertainment
发行商THQ
音乐傑里米·索爾 编辑维基数据
模式單人遊戲多人遊戲
发行日
  • 北美:2004年9月20日
[1]
  • 欧洲:2004年9月24日
[2]

《破曉之戰》的「年度遊戲版」(The Game of the Year edition)在2005年9月21日於美國釋出,9月23日在歐洲釋出,其中包含4張獨有的地圖。之後,年度遊戲版和《冬襲》集合成「黃金版」於2006年3月在美國(Gold Edition)發行。於2006年11月,《破曉之戰》及它的前兩個資料片結成「白金合集」(The Platinum Collection)在美國發行,在 PAL 地區則是以《破曉之戰》合集(Dawn of War Anthology)的形式發行。於2008年3月,所有《破曉之戰》一代的系列作品以「完整合集」(The Complete Collection)發行。

劇情

编辑

單人遊戲由帝國統治的塔爾塔羅斯星(Tartarus)上的動亂開始,該行星遭逢了歐克蠻人大規模的攻擊。當星界軍的布隆上校(Colonel Brom)和他的第37塔爾塔羅斯行星防衛軍團受到歐克蠻人大規模圍攻時,星際戰士血鴉戰團(Blood Ravens)第3連的兵士們即時空降並暫時地抵擋了歐克的攻擊。第3連由加百列‧安傑羅(Gabriel Angelos)率領,在接下來的幾場戰鬥中擊敗了歐克數次。安傑羅的老友智庫館長伊薩多‧艾奇歐(Isador Akios)在稍後加入了血鴉的行列,安傑羅發現混沌星際戰士似乎暗中蠢蠢欲動。審判官 末底改· 托夫( Inquisitor Mordecai Toth ) 接著出現,他告知安傑羅三天後一場「亞空間風暴」就會吞噬整顆星球,並命令他們與百姓們都得撤離,然而安傑羅堅持要調查混沌星際戰士在這裡的活動。

隨著戰事的進行,神靈族加入了戰局。血鴉戰團消滅了多數的神靈族戰士,他們領導先知 Macha 要安傑羅聽她的忠告,然而此時混沌巫師 Sindri Myr 趁機偷走了某個被稱為「鑰匙」(Key)的魔法物品,安傑羅從先知那裡知道這個物品會「顛覆這個世界」。安傑羅想要獲取更多資訊,先知則驚訝於他的無知——她告訴安傑羅,審判官有些事情沒有對他說明。

在和混沌軍團阿爾法軍團以及墮落的星界軍的戰鬥過後,安傑羅和伊薩多從審判官那裡知道這個世界被詛咒了,蘊藏了一顆名為「梅倫迪肯」(Maledictum)的石頭,惡魔封印在那石頭裡,而巫師奪走的鑰匙將讓混沌軍團得以解放惡魔。神靈族為了保護那顆石頭,不讓惡魔被釋出而戰。神靈族認為只有自己能不受混沌的影響。

然而,墮落的不只星界軍,伊薩多也墮落了,當血鴉和混沌領主 Bale 的軍隊對抗時,他偷走了梅倫迪肯,安傑羅最後和墮落的伊薩多對戰,並處決了這名老友。Sindri 之後利用石頭把自己變換成惡魔王子,血鴉和 Macha 先知領導的神靈族組成聯軍擊敗了 Sindri,安傑羅摧毀了石頭,神靈族指安傑羅此舉會毀了所有人,在短暫的交火後神靈族人撤退了。審判官和血鴉軍團撤離星球,不過安傑羅留在那裡。之後,恐虐邪神(Khorne)的惡魔出現了,由於這個星球原來是一個祭壇,已經有夠多人犧牲於星球上(包含 Bale、伊薩多和 Sindri 等人),成為釋放惡魔的獻祭,摧毀石頭不但沒有令惡魔死亡,反而讓他得以逃脫。惡魔感謝安傑羅釋放了他,但是他很快的就會把安傑羅和血鴉都殺掉,安傑羅在離開以前發誓要摧毀這個惡魔。

陣營

编辑

遊戲中包含了四個陣營:星際戰士混沌星際戰士歐克蠻人神靈族。另外,與星際戰士同屬人類帝國軍隊的星界軍也在單人戰役中出現,不過並不是一支完整設定的陣營,只有部份部隊出現。

星際戰士是人類帝國的精英部隊,他們能夠應付各種戰鬥,雖然他們並不精於特定一種,但是他們可以依戰況調整、應對。星際戰士是《破曉之戰》裡最強大的遠程戰鬥軍隊。他們有最好的領導和士氣值。由於他們是精英,訓練士兵或生產載具的費用自然高於其他陣營,人數也相對地少。他們也擁有反惡魔武器。

混沌星際戰士是叛往邪神的星際戰士,基本上他們和以前的兄弟們很類似。他們能夠加入各種戰鬥,但不專精。他們的精英部隊人數可能比星際戰士的更貴、人數更少。他們有強大的惡魔,這是遊戲裡最強大的單一部隊。混沌星際戰士的武器射程較短,適於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不過需要後方的長程火力支援。當碰上反惡魔武器時他們會顯的格外脆弱。

歐克獸人是一支野蠻好戰的種族,他們長於近戰,不過射擊技巧奇差而且裝甲品質低劣。歐克的戰士人數眾多,而且相當強壯。他們的單位相對便宜,可以快速地補充。他們各自的士氣較低,但是聚成大軍時幾乎無所畏懼。

神靈族是宇宙裡極古老的種族,他們由精英部隊組成,各自專精於一種戰鬥,但是不擅長其他的戰鬥。他們有極高的攻擊火力,但是被攻擊時相當脆弱。他們有不錯的領導但是一般的士氣。他們有遊戲裡移動最快的重裝載具。

遊戲進行

编辑

和其他即時戰略遊戲比起來,《破曉之戰》有相當程度地差異。

資源

编辑

在資源採集上,《破曉之戰》主要使用的是一種「佔領資源點」的系統,玩家必須佔領地圖上特定的資源點以獲取該項資源。一旦該點被佔據以後,就會持續對所屬玩家提供資源。可採集的資源分為以下數類:軍備資源(Requisition)、電力資源(Power)與歐克資源(Ork Resource),可供佔領的資源點則有軍備點(Strategic Point)、重要地區(Critical Location)和遺跡(Relic)三種。

當玩家佔領了一個軍備點,該點就能持續提供軍備資源。電力資源的獲取則是透過興建發電機一類的建築。歐克資源是一種獨特的資源,只有歐克獸人需要這項資源,歐克玩家可以透過興建殖民地(Settlement)和「哇!」旗幟(Waaagh!Banner)獲取該資源。

重要地區和遺跡不同於軍備點,佔領重要地區同樣提供玩家軍備資源,而且速度比軍備點來的快,在某些多人遊戲中佔據重要地區是勝利條件之一。遺跡也能令玩家獲取軍備資源,特定的建築或強大的部隊需要在佔領遺跡以後才能建造。另外還有一種礦渣區(Slag Deposit),這種點無法佔領,不過玩家可以在其上興建大型發電機。

大部分的部隊都能佔領各種資源點,不過少數部隊,例如小隊隊長或載具就沒辦法佔領點。

即便玩家已經佔領了某個資源點,它還是有可能被敵人所奪走。為此玩家可以替重要地區以外的資源點興建加固性的監聽站(Listening Post),除非監聽站被敵火摧毀,否則敵人將不能奪取該點。監聽站也能加裝武器自衛。

部隊與建築

编辑

《破曉之戰》的部隊可分為兩種:步兵和載具。步兵通常以一個小隊為單位指揮,玩家不能像一般的戰略遊戲那樣只指揮其中一個士兵。一個小隊由數人組成,玩家隨時都可以替小隊增援新的士兵或替他們購買武器。除了增援一般士兵,在完成適當的基地升級以後就可以替某些小隊增設隊長。隊長通常戰力較佳,在小隊潰散時也能起穩定軍心的作用。某些特別的單位,例如星際戰士的醫護兵,是一個一個獨立訓練出來而非組成小隊。這些士兵可以選擇加入其他小隊協同作戰。

一個小隊除了有代表健康程度的生命值,還有代表心理狀態的士氣值。在戰鬥時,武器不只損傷生命值,也會減少士氣。一旦一個小隊士氣歸零,那麼他們就會「潰散」,潰散的部隊會有特別的標誌指出他們的狀態,他們能造成的傷害會降低,不過移動速度會增加,方便玩家讓他們撤退。

另一方面,玩家可以生產載具。載具包含了坦克炮兵、機甲等部隊。載具通常有強大的武器,而且不會受士氣影響(他們沒有士氣值)。載具通常不組成小隊,而是以個體的方式讓玩家指揮。除了戰鬥性質的載具,遊戲也有運兵車可以生產,可以讓部隊快速抵達戰場。如果使用反載具武器以外的手段攻擊載具,通常效率很差。另一方面,飛彈、炸彈、雷射等反載具武器可以對載具造成嚴重的傷害。

步兵和載具分別有各自的數量上限,玩家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提昇上限(依陣營而定),不過最後還是會有極限。

在建築方面,玩家一開始會有一棟作為總部的主建築以及建築工,基地可以生產最基本的部隊,建築工則可以擴充基地。除了總部、監聽站和一些特別的建築以外,一棟建築只能蓋在控制區(Control Zone)之中,總部周遭是控制區,玩家可以在非控制區的地方興建新的總部以擴充控制區,監聽站周遭也會成為控制區。透過升級主建築和建造特定設施,玩家可以建造新部隊、研發新科技或配置新的武器給部隊。防禦性的炮塔或地雷可以配置在基地週邊以保護基地。

戰鬥

编辑

一個部隊戰鬥的方式有兩種:射擊或近戰。射擊是大部分部隊採用的方式,然而不少武器會受限於地形而無法發揮完全的威力。近戰如字面上地,就是衝到敵人前面,以刀、劍甚至拳頭進行戰鬥。在近戰的時候,部隊將無法使用他們的槍枝,因此當敵人配備了強大的射擊武器時,與他進行格鬥會使他失去火力的優勢。步兵隨時都可以選擇射擊或格鬥,配備近戰武器的部隊在格鬥時能發揮較大的殺傷力,只有槍枝的部隊除了以手上的槍敲人以外就沒有更好的選擇了(當然,他可以想辦法拉開距離進而使用槍枝)。相對而言,載具明顯不能近戰,當一輛坦克被近戰時,他還是只能使用他的火炮。各種機甲則是例外,他們和步兵一樣可以以這兩種方式戰鬥,而且有不錯的近戰表現。

此外,在射擊時,各種地形或掩蔽物會對武器的火力造成影響。掩蔽分三類:輕掩體、重掩體和負掩體。輕掩體會減慢部隊的移動速度,不過也能減緩敵火的殺傷力,例子是矮樹叢。重掩體大致和輕掩體相同,不過效果更強,樹林是重掩體的一種。負掩體在減少部隊移動力的同時也會增加敵火的殺傷力,及膝的河水是一個例子。

資料片與後續系列

编辑

《破曉之戰》的第一張資料片:《冬襲》在2005年發行,其中加入了星界軍陣營,故事的主軸主要在於羅恩五號星(Lorn V)上的死靈族復甦以及損壞的巨型機器人泰坦。2006年的《暗黑聖戰》則有了鈦星人死靈族參戰,玩家由7個種族中擇一在克羅諾斯(Kronus)行星上爭奪領土。《破曉之戰》2008年的獨立資料片《靈魂風暴》引入了戰鬥修女暗黑神靈族,9個種族將爭奪考拉瓦太陽系(Kaurava)的領導權。

在2009年,《破曉之戰II》發行,作為《破曉之戰》的二代,遊戲的許多要素都改變了,不過有相當好的評價。

評價

编辑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87%(基於65份評論)[8]
Metacritic86%(基於51份評論)[9]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Game Informer9.25/10[3]
GamePro5/5[5]
GameSpot8.8/10[6]
GameSpy     [7]
IGN8.8/10[4]
PC Gamer英国91%[8]
Computer Gaming
World
4.5 out of 5[8]

遊戲釋出之後,對《破曉之戰》的評價幾乎都是正面的。遊戲最常因為其多樣且平衡的陣營與單位、極好的畫面表現(尤其是單位動畫的高品質)、以及使用者介面而受到好評。游戏火爆的开场动画更是被多家游戏网站评为最佳动画之一。

IGN下了對遊戲最早的評論之一,其中把遊戲評分為8.8/10,並特別地稱讚了畫面和動畫細節的層級。[10]他們也稱讚衝突戰和多人遊戲是遊戲最棒的部份之一。[4]Gamespot也下了相似的結論,尤其在讚美遊戲的畫面表現和語音。[6]

相反地,遊戲一個遭致批評的地方是單人遊戲戰役,許多評論者認為它太短而且缺乏挑戰性。[11][12]另一項受批評的點是在遊戲進行上缺乏原創性。然而這些都被認為是小缺點,IGN總結道:「雖然關於遊戲進行的任何事情都不會真正地讓任何人驚訝(雖然小隊可以增援這點非常棒),但這都無關緊要……Relic做了一個絕佳的娛樂遊戲。」[4]法國網站 Jeux PC(字面意義為「PC遊戲」)評分為16/20,尤其稱讚使用者介面的簡潔和戰鬥的緊湊。[13]德國評論者 Daniel Matschijewsky 評為83/100,主要稱讚使用者介面和聲音,但認為戰役和AI的表現較差。[14]

總體而言,《破曉之戰》受的評價很好,在 Metacritic 受到了86/100的綜合分數,[9]而 Game Rankings 上則是87/100。[8]

參考資料

编辑
  1. ^ PC release dates. GameSpot.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2. ^ Release dates. GameFAQs.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4). 
  3. ^ Biessener, Adam.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review at Game Informer. Game Informer.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04). 
  4. ^ 4.0 4.1 4.2 IGN: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Review. IGN.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5. ^ Review: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for PC on GamePro.com. GamePro.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4). 
  6. ^ 6.0 6.1 Kasavin, Greg.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for PC Review. GameSpot.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7. ^ GameSpy: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Review. Gamespy.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8. ^ 8.0 8.1 8.2 8.3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Reviews. Game Rankings.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9. ^ 9.0 9.1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pc: 2004): Reviews. Metacritic.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10. ^ IGN: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Review. IGN.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11. ^ PC Zone: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PC Zone.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12. ^ Kasavin, Greg. Warhammer 40,000: Dawn of War for PC Review. GameSpot.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13. ^ Test Warhammer 40 000 : Dawn of war. Jeux PC.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26日) (法语). 
  14. ^ Titelstory: Warhammer 40K: Dawn of War. Gamestar.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9) (德语).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