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通寺 (北京)
简介
编辑广通寺创建于元朝元世祖至元年间,原名法王寺,明朝改称广通寺,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清朝康熙年间、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法王寺是为谟沙室利三藏诵经而兴建,属于元朝佛寺禅、教、律三类中的教院,到清朝乾隆年间已经改为禅院。该寺曾有元朝僧人贵吉祥立的碑记、明朝嘉靖年间大学士徐阶撰文的《重修广通寺碑》、康熙帝御书“息心净行”、“慈灯普照”匾额、俞兆晟撰文的《重修广通寺碑》、雍正帝御书“福佑升恒”匾额及《御制广通禅寺碑》、乾隆帝《御制过广通寺诗》碑等文物。[1][2]
明朝李贤主编的《大明一统志》卷一《顺天府》记载:“广通寺,在府西北二十里,旧名法王寺,正统五年重修。”明末清初孙承泽写的《春明梦余录》卷六十六记载:“元法王寺,即今广通寺,在高梁桥西北。寺四角有石楼门,前玉河水色如碧,古柳参天,高梁一桥横亘水上。余少时读书东角楼者三年,西山黛色,时照书幌。”清朝《乾隆一统志》卷七《顺天府四》记载:“广通寺,在西直门外高梁桥,康熙五十五年敕建,雍正十一年重修,乾隆二十二年又修。有圣祖御书二匾,曰:‘息心净行’,‘福佑升恒’。”[1]
〔原〕广通寺在廵河厂北,崇基若一冈阜,累级而升。寺门前缭以短垣,寺四角有高楼,可以眺望,亦春游一胜地(《燕都游览志》)。臣等谨按:广通寺门额,圣祖御书。又御书正殿额二:一曰“息心净行”,一曰“慈灯普照”。正殿外檐恭悬世宗御书额曰“福佑升恒”,殿前恭立御制文碑。…… 〔原〕广通寺,元之法王寺也,内有二碑,皆嘉靖中大学士华亭徐阶所撰,余姚李本书,成国公朱希忠篆额。碑称寺系至元间本刹住持贵吉祥建,至明更额广通,内官监太监田用、御马监太监梁经修之。《燕都游览志》谓崇基若冈阜,累级而升,今去周行止二三尺耳(《渌水亭杂识》)。…… 〔增〕乾隆七年御制过广通寺诗:门隐松篁天雨华,驱车偶过梵王家。山僧想是萧闲甚,古鼎敲烟自煮茶。闲抛贝叶觅云门,试问迦文旨若存?会得经禅都是幻,风幡公案不须言(广通寺为教院,后亦参禅云)。
〔増〕徐阶重修广通寺碑略:广通寺实法王寺之别院也,至元间,圆明普教三藏法师黙沙实哩沙节依于斯,为诵经之所,住持贵吉祥建石以记其事,至我朝余二百年,渐就颓坏,太监黄锦重建之,经始于嘉靖己未八月,迄工于庚申三月。嘉靖三十九年立石。
清朝光绪年间缪荃孙主编的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广通寺在高梁桥西北。寺为元法王寺之别院,至元间建。明嘉靖己未,太监黄锦重建之(据明徐阶重修寺碑略)。崇基若冈,累级而上,寺门前缭以短垣,寺四角有高楼,可以眺望,亦春游一胜地(《燕都游览志》)。内有二碑,皆嘉靖中大学士华亭徐阶所撰,余姚李本书,成国公朱希忠篆额(《渌水亭杂识》)。本朝康熙年间僧实资修治(《寺院册》……)。雍正十一年发帑重修,殿前恭立世宗御制广通禅寺碑文。”[1]
广通寺曾出过两位名僧。一位是元朝白莲宗的释普度(1255年-1330年)。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朝廷下令将白莲宗断禁。至大三年(1310年)普度到元大都,多方活动以恢复白莲宗的合法性。至大四年(1312年),元武宗驾崩,元仁宗即位,不久元仁宗降旨解除对白莲宗的禁令。在元大都期间,普度曾住该寺。后来普度回到南方,在丹阳圆寂,元文宗赐号“虎溪尊者正辩广教真济大师”。[1]
另一位是清朝的释际醒(1741年-1810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冬,到广通寺参粹如纯禅师,成为临济宗三十六世传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粹如纯禅师迁住万寿寺,际醒接任广通寺住持,任职十四年。在永明延寿禅师的影响下,禅净兼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迁住觉生寺,任住持八年。嘉庆五年(1800年),退居红螺山资福寺,重建道场,世称“红螺彻悟”。后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祖。[1]
广通寺旧址位于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原为北下关小学)东侧,广通苑居民小区院内及附近。现存若干遗物:[1][2]
- “廣通古寺真跡”碑:1999年,北京启发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公司将部分遗物集中到广通苑居民小区1号楼旁的绿地中,并树立“廣通古寺真跡”碑。该碑外形为一面矮墙,上部嵌有原来嵌在广通寺山门上的康熙帝御书广通寺额“敕建广通寺”,下部嵌有一石,石上刻有“廣通古寺真跡”六字,落款为北京启发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公司的名称以及立碑时间。[1][2]
- 《敕建广通寺碑记》:立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1999年迁到广通苑居民小区1号楼旁的绿地中。《敕建广通寺碑记》为俞兆晟撰文,曹曰瑛书丹。碑文在《日下旧闻考》卷九十九有摘录。如今该碑原物的最下面部分似乎被埋在地里,所以下面的碑文仅是地上可见部分,文字应有若干脱落:[1][2]
都城西直门外乾隅有寺,原名法王,乃元至元间僧贵吉祥所建,而为三藏法师沙谟室利弘法道场,历今四百年矣。中经废而复兴,事迹详载时大学士徐阶碑记。寺基垲爽,左列雉堞,右环西山,如玉泉、圣感、香□、潭柘诸名刹,参差岩岫,历历在目,而玉泉之分流禁籞者,穿林瀓碧,沿九衢尘土之外,忽标清境,昔之结宇焚修,良有以也。惟是阅岁既久,漂□风雨,布金舍卫,善果诚难。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冬,延禧宫随跸过此,悯其倾圯,遂传命禅师实资移锡寺中,议兴复之举。师为秦邮儒家子,幼而厌俗,年十四弃家,游京师,剃发于西华潭之蕉园,戒律精严,机锋住持,丘仗局之佛堂,芟芜除垢,大辟精蓝,积三十年如一日,禁廷侍从诸公,敬礼备至,而延禧宫因委之,为圣躬祈福地,建摩利文天宝殿,香灯梵呗,晨夕加更,复请御书万寿兴隆寺额以褒之。盖其操行甚洁,矢愿甚弘,故能感集众善,以竟其志。适承斯命,荷负愈重,报效益切,劝善鸠工,十历寒暑,得成万寿殿三楹,奉无量寿佛祝延圣寿。前为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中塑三世尊佛,左右环以十八阿罗汉,再后为方丈,各二十七楹,为禅堂,为斋堂、厨库。于是僧俗至者,咸得游观,于丛林规模,亦云备矣。山门左偏,复建茶房五间,隆冬盛夏,设茶汤以给行者。既落成,师曰:“是可以报慈宫,为至尊祝釐之命矣。”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特赐御书广通寺额,天章彪炳,与奎壁同辉。师复慨肰曰:“圣恩若此,福佑何□!顾予精力□衰,未能再为弐廓计,但寺临辇道,当往来畅春园之半途,□翠□临奉,出入必经,王公贵游,络绎扈从,中外臣庶,接轸联镖,莫不徘徊瞻憩,异日者得大檀越,结大胜缘,开水殿于祗林,引香泉于初地,仰祝圣寿,如此之方至日增岁益,若此名区,不永称极乐乎?”噫!禅师之愿力如是,可谓法门龙象,上赞圣化者也。是用勒石,以志一时胜因,且见师意之无尽云。
康熙五十一年岁次壬辰秋七月中元日建 际会 了泰 了善
广通寺住持沙门比丘 实资 际在 了□ 了奋 实智 际悟 了洪 了成。
监修比丘 明杲。
距都城西关一里,(有桥)跨玉泉之东流,桥西北平原垲爽,旧有法王寺,后改名广通。 圣祖仁皇帝曾命兴(工修治),御书门榜,仍其名,复赐殿榜二:曰“自习净(行)”,(曰)“(慈)灯普照”。宸翰辉煌,光照梵宇。(雍正)十一年八月,特发帑金,重为修葺,越一月而竣事焉。寺邻禁城门,当辇道,往来者络绎其下,故宜宣讲教(乘开)导愚蒙,使知生佛之 不二,身心之本幻,而悉入如如法门,莫不优游于广大无碍圆通之境,利益宁可限量(欤)?夫众生本无迷与不迷之分,蒙与不蒙之异,由于妙明真性,一念妄起,而不自觉,遂妄逐诸有,沦没不返,(遂)成生佛之岐,而生佛之原,实无岐也。先圣由是悯之,而立(言)设教,巧譬曲喻,积至三藏十二部,无非欲使(背觉)合尘者皆背尘合觉而已。然人同此心,心同(此体),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迷觉之所不涉,净染之所不干,尘(沙世)界,无有少间,上下古今,无有不贯,虽三藏十二部之文,无一字离,终无一字著也。教不云乎?四十九年(说法),(未)曾有一字,故虽讲演而本无讲演,修证而本无修证,惟能因讲演而识无讲演,起修证而达无修证,妙(契真心),圆修万行,则欣厌之情来,尘缘之妄空,一心即法界,而自他之境胥忘,法界即一心,而能所之见面礼悉泯。(融般若)智而无碍,证菩提果以何难,何不可共臻广大神通之域,普绩慧灯于无尽也欤!
大清雍正□□年十一月初一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一级臣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