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
(重定向自天壇公園

天坛满语ᠠᠪᡣᠠᡞ
ᠮᡠᡴ᠋ᡩᡝ᠋ᡥᡠᠨ
;转写:abkai mukdehun),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两朝皇帝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场所。天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并改名为“天坛”。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世界遗产
祈谷坛祈年殿
位置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
標準文化:(i)(ii)(iii)
参考编码881
登录年份1998年(第22屆會議
面积215公顷
緩衝區3155.75公顷
坐标39°52′56″N 116°24′23″E / 39.88222°N 116.40639°E / 39.88222; 116.4063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天壇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1-105
认定时间1961年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级别AAAAA
评定时间2007年
天坛在北京的位置
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的位置

天坛佔地约273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祭祀建筑群。1961年,天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8年,“北京皇家祭坛—天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亦為2024年7月27日所入選的另一項世界遺產「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一部分。现时天坛公园还包括九坛八庙中的祈谷坛。[1]

天坛布局严谨,建筑结构独特,装饰瑰丽,巧妙地运用力学声学几何学等原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2]

历史

编辑
 
原始的祈年殿始建于1420年,1889年毁于雷火;现在的祈年殿是随后重建的。照片中的是原始的祈年殿,是约翰·汤姆逊在1868年到1870年之间拍摄的。
 
皇天上帝碑,1922年到1927年之间。

北京天坛最初为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大祀坛形制而建的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后,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穀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但年门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筑而無改建除外。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建起崇雩坛。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实行四郊分祀之后,大祀殿废而不用。嘉靖皇帝诏令拆大祀殿。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筹建大享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次年(1890年),祈年殿重建。 直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祈年殿重建完工。

1900年八国联军進攻北京時,甚至还把司令部设在这里,並在圜丘坛上架设大炮,攻击正阳门紫禁城,联军们将几乎所有的陈设和祭器都席卷而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除了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凯在1913年冬至祭天外,天坛不再进行任何祭祀活动,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年起闢为公园,正式对民众开放。[3][4]

1951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4]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1]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

2024年7月27日,天壇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入选另一项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5]

布局

编辑
 
天坛布局图

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因此俗称“天地墙”。[6]

天坛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穀坛,构成内坛的南北轴线,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以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以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1],西部修有斋宫[7]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总共闢有六门:祈穀坛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穀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2]。外坛主要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西部偏南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7]

主体建筑

编辑

圜丘

编辑
 
圜丘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著的回音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72块、108块和180块,相加正好360块。

古尺計算圜丘三層壇面的直徑,最上一層直徑是九丈,名曰「一九」;第二層直徑十五丈,名曰「三五」;下面一層直徑二十一丈,名曰「三七」,這樣便把一、三、五、七、九五個「天數」全部使用進去。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四十五丈,除了是九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8]

圜丘坛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四面各闢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遗迹),东南角有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东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和棕建库等附属建筑。

皇穹宇

编辑
 
皇穹宇

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

正殿东西各有配殿。东配殿供奉神牌为:大明之神、北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神牌为:夜明之神、雲師之神、雨師之神、雷師之神、風伯之神。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内侧墙壁由磨砖对缝砌成,弧度规则,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此外,还有被称为“对话石”的声学现象——在石板路由南向北第三块石板上的人,可与位于东配殿东北角(或西配殿西北角)的人对话,两人虽距离较远,且隔着配殿,但对话异常清晰。

祈年殿

编辑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位于祈谷坛中央,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也是最有名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檁,仅用沉香木[9]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光緒年間重建後殿内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龙柱高19.2米、直径1.2米,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巨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总共28根象征二十八宿。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附属建筑

编辑
 
天坛斋宫大殿

天坛的附属建筑主要有斋宫和神乐署;原本还有牺牲所等,现已被毁。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在祭祀前的沐浴斋戒之所。宫殿面向东,占地约4万平方米,外围有城壕环绕,内部房屋总共60多间。大殿面阔五间,殿内没有梁枋木柱,因此也被称作无梁殿。正殿的月台上有两座石亭,左为斋戒铜人亭(相传是仿魏徵像铸造的)、右为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五间,东北隅有鐘鼓楼一座,内悬明永乐年间铸造的“太和鐘”一口。

神乐署在西天门外,是专门用来培训祭祀乐舞人员的机构,俗称天坛道院。内有三进院落,前殿面阔五间,用于排演,后殿面阔七间,供奉神祇。两旁的东西跨院内还有不少从属建筑。

建筑特色

编辑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此外,在天坛中的大片柏树林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也起很大作用,利用姿态挺拔和色调沉静的常绿树所具有的庄严肃穆的性格,衬托祠祀的有效手法;人们感到大片苍翠浓郁的柏树林,在祭祀时候增加人们的肃穆感。

文化

编辑
天坛传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东城区
分类民间文学
序号1029
编号项目I—85
登录2011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公园简介. 天坛公园. 2010-03-14 [202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9. 
  2. ^ 2.0 2.1 2.2 吕厚均. 北京天坛祭天建筑文化象征意蕴研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硕士论文). 黑龙江大学. 2007. doi:10.7666/d.y1125601. NLC 003873825. 
  3. ^ 历史. 天坛公园. 2023-05-19 [202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4. ^ 4.0 4.1 走近天坛公园_历史名城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beijing.gov.cn.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5.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华网. 2024-07-27 [2024-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8). 
  6. ^ 【景区推荐】天坛公园. 微信平台:中国旅游景区协会. 2023-05-19 [202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9. 
  7. ^ 7.0 7.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4. ISBN 7501015252. 
  8. ^ 柳, 肅. 天壇. 中國建築. CHINESE ARCHITECTURE. Vol. 023 (錦繡出版 (王進榮)). 2003年8月15日: 第19頁. 
  9. ^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建筑故事》 作者:王燕、付地红、许坚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