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霸尖山臺灣最著名的高山之一,其外型如神工鬼雕天成的孤峰造型,屹立在雪山山脈雪山地壘聖稜線的北緣,標高3,492公尺,泰雅語稱為「Papak waqa(Skaru語系)、 Papak wa'a(Spazi語系)、Papakwa'a(Klapay語系)」,大霸尖山與小霸尖山合稱為「B'bu' Papak」,賽夏語稱為「Kapatalayan」、「'oepeh na bo:ong」,從前漢人以遙望如同一个熬酒桶,称之为「熬酒桶山」、「酒桶山」,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與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之间,即雪霸國家公園中的「霸」,擁有「世紀奇峰」的美譽,在著名的台灣百岳排名28,與中央尖山達芬尖山合稱三尖[1]

大霸尖山
泰雅語
Papak waqa(Skaru語系)
Papak wa'a(Spazi語系)
Papakwa'a(Klapay語系)

賽夏語

Kapatalayan; Oppeoh-na-boon
大霸尖山(左)與小霸尖山
大霸尖山在臺灣的位置
大霸尖山
大霸尖山
大霸尖山的位置
别名熬酒桶山、酒桶山
语源泰雅語papak意為耳朵,waqa則為聳立;漢語「大霸」應源自原居今三峽烏來的泰雅族流域群TopaTuba的漢語音譯,日治後譯為大豹,大霸則轉用為指稱此山
最高点
海拔3,492米(11,457英尺)
地形突起度388米(1,273英尺)
主鞍部:霸南山屋3104m
母峰雪山
列表台灣百岳三尖
坐标24°27′27.72″N 121°15′28.8″E / 24.4577000°N 121.258000°E / 24.4577000; 121.258000
地理
位置 臺灣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
所属山脉雪山山脈
攀山
首次登頂1927年8月4日台灣山岳會攀登隊經由東南岩脊,台北第一中學(今建國中學)教官瀨古喜三郎藉由踩在中曾根武多的肩膀領先攀上,隨後生駒、古平、永田諸氏、沼井鐵太郎領隊、以及搜索隊長綿引警部補共7人登頂
普通路线觀霧-大鹿林道-馬達拉溪登山口-九九山莊-三〇五〇高地-伊澤山叉路口-中霸山屋-中霸坪-風口-大霸尖山
小霸尖山(左側)、大霸尖山(中央凸起)與東霸尖山五連峰

山形

编辑

大霸尖山位於台灣雪山山脈聖稜線北端,其山勢突地拔起,危峰孤峙,近觀其外形為一个超過150公尺高及粗的三面岩柱,四周都是直立的悬崖絕壁,西方人和日本人形容為古怪的土耳其帽,四面崖壁寸草不生,山形冷峻,令人生畏,有「世紀奇峰」之稱,高峰聚集,氣勢宏偉,稱得上是北台灣的屋脊。從台灣西部外海觀測,大霸尖山是台灣南北連貫的高聳屋脊最北端第一座超過3000公尺的山彙。

其附近與大霸相似命名之山頭有:西邊的小霸尖山、東邊的東霸尖山及北邊的中霸尖山,再加上中霸尖山西伸支稜的兩座百岳伊澤山加利山,登山界合稱為「大霸尖山群峰」。 大霸尖山往南的聖稜線,以及大霸尖山往北接中霸尖山,是東側塔克金溪(泰崗溪最高源頭,淡水河水系大漢溪上游最遠源流)與西側雪山溪大安溪源頭)的主分水嶺,為新竹、苗栗的分界。 大霸尖山北側的中霸尖山,續往西北延伸往伊澤山境界山檜山的稜脈,是東側薩克亞金溪(大漢溪源流支流)與西側雪山溪、馬達拉溪(大安溪源頭)的主分水嶺,為新竹、苗栗的分界,日治時攀登大霸的步道由此進入。 中霸尖山續往北延伸往鎮西堡的稜脈,登山界稱為「大霸北稜」,是東側大漢溪源流塔克金溪、泰崗溪與西側左股支流薩克亞金溪的分水嶺,為泰雅族往北遷徙的重要傳統路線。 中霸尖山西北側的伊澤山,西伸往加利山的支稜是大安溪源頭雪山溪與右股支流馬達拉溪的分水嶺,現攀登大霸的步道由此稜線北側的馬達拉溪登山口進入。

歷史

编辑

台灣原住民賽夏泰雅等族人流傳大霸尖山是其祖先發祥地,也為南島語族共有的傳說太古大洪水來襲時先祖的最後避難地,視為聖山。 賽夏的洪水起源傳說,大部份是以大霸尖山為發祥地,[註 1]太古洪水氾濫世界成為汪洋一片,倖存的二兄妹躲進織布機的經卷裡,漂到'oepeh na bo:ong山頂。[註 2]妹妹未能生還,哥哥將屍體切成肉塊丟到洪水中就化成人,哥哥將肉塊變成的人救到山頂上,給他們不同的姓氏:豆、風、鐘、士、高、蟹、錢、夏等姓(也有不同的版本,屍塊丟進洪水中,肉變成賽夏族,骨變成泰雅族,內臟變成漢人),水退之後族人從大霸尖山一路遷移,遍布到大漢溪上游到大安溪流域之間的區域。由考古發現顯示,賽夏族定居在大霸尖山下的年代比泰雅族或斗葛族(另有譯寫做大甲,現多譯寫為道卡斯族)久遠。賽夏族在明鄭時遭武裝侵略,復受漢人墾民入侵、瘟疫侵襲,勢力衰退後,泰雅族成為此區域強勢族群。 [3]:62,80

泰雅語稱大霸尖山為Papak WaqaPapak意為耳朵,Waqa則為聳立之意,[4]:129是泰雅族人自大甲溪谷(泰雅語Llyung Tmali)與蘭陽溪谷之間的思源埡口泰雅語Quri Sqabu)往北遷徙史途中重要的集散地。從原居地北港溪上游(泰雅語:llyung Bnaqiy)遷往大甲溪谷,再上溯到思源埡口並生養眾多的Pinsbkan家族中的一個家族,衍生了三個支系,其中大哥Kbuta往北遷徙翻越雪山山脈,途經羅葉尾山、桃山新達、大霸尖山等地。從大霸尖山沿東側大漢溪谷,擊退原居於此的賽夏族,散布到新竹、桃園、台北等地,沿西側大安溪谷散布到苗栗等地區,是為卡奧灣群(泰雅語:GoganGaogan)。[5]

清治文獻有關大霸尖山的記載,清治末期1890年代《新竹縣採訪冊》以漢語記載為「熬酒桶山」。[註 3]

其他清治文獻還有「大員山」、「熬酒桶山」、「酒桶山」、「大壩尖山」、「大霸尖山」的記載,但都不能確定指稱今天的大霸尖山。大霸尖山實際上在新竹的東南方深山,從宜蘭、台北一直到新竹、苗栗都看得到,從新竹看是在東南方十八尖山五指山的正後方。而大霸尖山在彰化東北方距離超過一百六十里,雖然在彰化外海看得到大霸尖山,但在陸地上台灣西部平地在台中大肚山、彰化以南就看不到大霸尖山了。 推定為1756-1759年調製的《乾隆台灣輿圖》在雲林內山有繪出一座「熬酒桶山」; [9] 1830年代編撰的《彰化縣志》,自八卦山前觀之,有「大員山」、「熬酒桶山」、「酒桶山」等記載。[註 4]《新竹縣採訪冊》指稱不能確指其所以然。1871年《臺灣府輿圖纂要》〈山水 彰化縣〉的內文也有描寫「熬酒桶山」。[註 5]1879年《台灣輿圖並說》在東勢角西南方標示「酒桶山」。[11]

《乾隆台灣輿圖》在今台灣的東北角附近有繪出另一座「熬酒桶山」; [12] 1760年清乾隆中葉《台灣民番界址圖》,有註記「熬酒桶山」、「酒桶山」的文字;[註 6] 1871年《臺灣府輿圖纂要》裡的〈淡水廳圖〉在今台灣的東北角附近有繪出另一座「熬酒桶山」, 其中的內文〈淡水廳輿圖纂要〉也有描寫「大壩尖山」;[註 7] 1871年《淡水廳志》有記載「熬酒桶山」以及「大壩尖山」;[註 8] 1878年的《全台前後山輿圖》和1879年的《台灣輿圖並說》都有在「生番界」之內和今新店南方和三峽東方的「新墾地」之間繪出「大霸尖山」。 [16][17]1888年起調製的《台灣地輿總圖》在新店直潭和隘勇營之間標示大霸尖山;[18] 1888年《台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和其1895年臨摹本台灣總督府陸軍局發行的《台灣蕃地圖》標示了「大埧社」和其後依托的山頭「大埧」。[19]:4-5 「大埧」也就是「大壩」,以上這些文獻描寫在台北南側附近的「熬酒桶山」在北勢溪之南,今稱「大桶山」,「生番界」在其以南,其後為桶後溪桶後山[20] [21] 而「大壩尖山」為「大壩社」背後依托的山頭,大壩也有寫做「大埧」、「打馬」,在生番界、隘勇線以內,也就是劉銘傳執行開山撫番為掠奪山區土地資源、強制樟腦獨佔而發動的大嵙崁戰役中,於1887年10月以帝國部隊優勢現代武力征伐的泰雅祖社大社群,[22]位在今三峽、復興、新店、烏來之間,泰雅語稱為Llyung Topaqalang Tuba,劉銘傳的奏摺中稱「大埧」七社,即今大豹溪流域,日治以後稱為「大豹社」。[19][23]

1867年英國皇家海軍小型風帆測繪船Sylvia號在台灣外海進行繞島測繪任務時,艦長布魯克中校(Commander Edward W. Brooker R.N.)測繪完台灣東海岸,續往西海岸,在梧棲(Goche)外海,觀測到在台灣內陸南北延伸的高聳山脊,最北端有一座超卓拔群、帽子形狀的山峰,有11300英尺高(約3444公尺),以船名命名為Mount Sylvia[24]:5091868年英國海軍部以此測繪成果發行的地圖中,Mount Sylvia南方不遠處繪有座12800英尺高(約3900公尺)未命名的山峰。[25][註 9]1873年4月,馬偕博士一行30餘人在賽夏族嚮導陪同下攀登Mount Sylvia,在登頂前因賽夏族頭目拒絕再前進而未能登頂。森丑之助楊南郡認為在日治前及日治初期明治年間,在1907年對雪山山區進行測繪之前,所謂Mount Sylviaシルビア山多半是指稱今大霸尖山。[26]:305,323

日治時1907年對雪山山區進行測繪之後,將此山定名為大霸尖山,今雪山定名為シルビア山。1915年6月到9月間,總督府蕃務本署完成了雪山山彙的測量登山活動,測得峰巔海拔高度為11792日尺(約合3573公尺)。1916年6月,探險隊嘗試攀登大霸尖山,在巨岩腳下四周勘查,嘗試從東南稜岩壁突破,但受阻於高懸的岩庇,被認為不可能攀登。人類首次登頂大霸尖山,於1927年8月4日(昭和2年),由台灣山岳會沼井鐵太郎領隊的攀登隊經由東南岩脊,使用繩索及技術攀登方式,台北第一中學(今建國中學)教官瀨古喜三郎藉由踩在中曾根武多的肩膀攀上最困難的懸岩路段領先登頂,隨後生駒、古平、永田諸氏,以及搜索隊長綿引警部補共7人成功登頂。[27][28]首登隊在行前曾考慮使用人工物將錨樁打入岩壁,但因不願破壞這鬼斧神工「神造之物」而採取徒手攀登,保持大霸尖山的自然完整狀態。1931年8月,北田正三由大霸南壁的煙囪岩地形單人獨攀登頂。[29](pp. 上冊66-73)首登以及隨後探險的成功,代表人類挑戰能力技術的極限、打破不可能的探險精神,帶動了當時的登山活動邁向更艱難路線的挑戰與對未知山岳的探索行動。

戰後十餘年間未有登山隊登臨大霸絕頂的記錄,1959年,有登山隊在大霸尖山一根一根將鐵釘打入岩壁,綁上鐵線安裝木梯,攀上大霸尖山的絕頂。隨後的登山隊即循著木梯,輕易就能踏破這座昔日必須冒著生命危險、依靠本身技術才能攀抵的峰尖。登頂過程的人工化,使得一般登山者均能踏著木梯順利登頂,大霸尖山便成為熱門的高峰了。1971年初,為了配合救國團舉辦大霸尖山健行活動,林務局大鹿林道馬達拉溪登山口開闢了一條長達約12公里長的步道直達大霸尖山,並且在半途海拔2699公尺處興建了九九山莊,並在4月19日,架設完成「世紀奇峰」大霸尖山登頂鋼梯的工程。至此,順著鋼梯即能爭相輕鬆踩上山頂的登山客絡繹於途,卻阻隔了登山者與大自然接觸的深度,缺少以肉縛身軀、用汗水勇氣貼近岩壁的感覺。

在沿鋼梯的傳統登頂路線之外,技術攀岩好手們也嘗試從其他更困難的路線,以技術繩隊的方式攀登上台灣高山技術攀岩的聖山霸頂。日治時1931年8月,北田正三由大霸南壁的煙囪岩地形單人獨攀登頂。戰後初期1958年有攀岩隊在大霸東壁試探技術攀登的可行性。1981年10月25日喜馬拉雅攀登俱樂部的高克維及梅業明成為大霸傳統登頂路線之外,戰後有記錄首登西南壁技術路線成功的第一支隊伍,他們以繩隊技術攀岩的方式,以七個繩距攀登成功,攀登過程刊登在1981年12月的《野外》雜誌第154號。隨後幾年,陸續有來自攀岩者俱樂部、台大登山社等技術攀登隊伍成功的首登完成其他在大霸東南壁、西壁、北壁上的路線。[30]:23-24,126[31]

在鋼梯架設20年後,梯子鏽蝕毀損,安全堪慮,林務局先於1989年公告禁止攀登大霸尖山霸頂,在1991年12月15日將鋼梯拆除,重還聖山真實的面貌。攀登絕頂的登山者,必須以矯健的身手,融入在大自然之中,經過勇氣與毅力的考驗,才能在辛苦的付出之後,攀上峰巔的榮耀。[29](pp. 上冊66-73)[32]

雖有公告禁止攀登霸頂,但無法源依據,2010年7月23日內政部依據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8款公告「雪霸國家公園區域內禁止事項」,「基於保護大霸尖山脆落之地質景觀及維護山友登山安全並保持原住民族信仰聖山之完整性,自公告日起禁止攀登大霸尖山霸頂。」[33]

幣圖

编辑

新臺幣五百元背面以大霸尖山及臺灣梅花鹿為圖案設計。

 
大霸尖山南面景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Sai-Sawe(獅潭)群賽夏族是以加里山為洪水後起源根據地。
  2. ^ 大多數賽夏族人認為'oepeh na bo:ong是大霸尖山,但族人中負責「'oepeh na bo:ong」祭儀的「baba:i'」(風姓)有長老堅持是玉山[2]:195,208
  3. ^ 《新竹縣採訪冊》:『熬酒桶山在縣東南百餘里。其山從淡水縣番界中東南方來,在諸山之上突起一峰,頂平而圓,上稍窄而下漸寬,形如熬酒桶;高插雲霄,為人跡不到之區山上積雪經年不消,雖盛夏寒氣砭人肌骨,生番亦不敢近。遠望之,一峰直豎,形家呼為「衝天木」:此縣治太祖山也。…巉岩削壁,白石瑩瑩。此一大觀也,常於霧斂雲消時徬佛睹之。蓋所謂玉山者,近似。 按《彰化縣志》卷一〈封域志〉〈山川〉:『大員山在縣東北七十餘里,山頂員形似熬酒桶,故俗呼酒桶山。與水底寮山、罩蘭山、大茅埔山俱在東勢角左右[6]』。而山川全圖又並列大員山、熬酒桶山於大甲溪上游之南。苗栗縣舉人吳子光《一肚皮集》卷七〈雙峰草堂記〉一云:『由五指峰南分一支勢獨尊者為酒桶山,則入石壟境矣』。據《彰化縣志》,熬酒桶山當在彰化縣內山…;據《一肚皮集》,又當在苗栗縣境矣。今於新竹縣東門城上以羅經按之,正在巽方。訪詢內山客人出入番社、熟悉形勢者皆云:在新竹縣境。偶詢一、二生番,亦皆云然。似應以此山屬新竹縣為是。第此山高不可仰,常由新竹行至嘉義縣境沿途猶遠望見之。蓋不特為新竹縣之太祖山,其中擘乾分支,亦即台灣、台南諸府縣之祖山也。惟人跡不到,究不能確指其所以然。今姑略舉見聞,以備採擇。』[7]:55-56 其中認為1830年代編撰《彰化縣志》的大員山、熬酒桶、酒桶山和新竹所見的熬酒桶山不符,把台灣北部的山和中南部的山搞混,不能確指其所以然。 1894年左右的《苗栗縣志》內文與《新竹縣採訪冊》有部分相同: 『台為郡,固山海交錯區也,山高亞五嶽。北部山最高且大蜚聲於志乘中者,為玉山,亦名雪山;次雞籠山,又次五指峰。由五指峰南分一支、勢獨尊者,為酒桶山;則入後壟境矣。 雙峰,在酒桶山南偏,距銅鑼灣不五里。』[8] 前半與《新竹縣採訪冊》雷同,但最後一句說到酒桶山南偏的雙峰距銅鑼灣不五里,使得有些可疑。
  4. ^ 1830年代編撰的《彰化縣志》:…乃特起大山,獨立空際,如鶴立雞群一樣。以其高大而鬱然,名之曰大烏山。是邑治之祖山也。由大烏山分脈而西曰大員山俗呼熬酒桶山。轉水底寮,出大滿山、石岡仔,至千絲帳落脈,過葫蘆墩、岸里社,再起紅圳頭山,自北而南,至大肚山止,無邑治之護衛。自八卦山前觀之,儼若屏幛然。……大員山:在縣治東北七十餘里。山頂員形,似熬酒桶,故俗呼酒桶山。與水底寮、大湳山、罩蘭山、大茅埔山:俱在東勢角左右。[6]
  5. ^ 1871年《臺灣府輿圖纂要》〈山水 彰化縣〉「大員山:在縣治東北六十餘里。由大烏山發脈。又名熬酒桶山。西下為猫霧捒山、大肚山。猫霧梀平原沃野,產米最多。」[10]:340內容與《彰化縣志》相類,主要是彰化是看不到大霸尖山的,距離也差了超過一百里,形容也頗平淡。
  6. ^ 1760年清乾隆中葉《台灣民番界址圖》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典藏,通稱〈中研圖〉。圖中今台北附近,在艋舺渡頭汛註記「離內山一十里,熬酒桶山界三十里,離生番四十里,以溪為界」;在今台北市文山區東側山區霧裡薛山註記「離內山3里, 離酒桶山界20里, 離生番30里」。說明「熬酒桶山」、「酒桶山」為界,生番在界外十里。 [13] [14]
  7. ^ 1871年《臺灣府輿圖纂要》內文〈淡水廳輿圖纂要〉:「滬尾港海口:在龜侖嶺之北、艋舺之西,離城一百四十里。港內分南、北、中三大溪,名曰內港。南溪之源出自大壩尖山,由大姑崁、三角湧向西北至新莊,與艋舺溪會合;至大稻埕折而西至關渡,與北溪合流而出滬尾。」 [10]:424
  8. ^ 1871年《淡水廳志》有記載淡水廳的北路山。北勢溪西南過熬酒桶山,南勢溪南會桶後溪,過熬酒桶山。內港二大溪。一曰南溪,其源出大壩尖山,會咬狗藔尖山……南會三角湧溪[15]
  9. ^ 依艦長布魯克中校發表的報告和英國海軍部海圖,Mount Sylvia應是指大霸尖山,其南鄰標高12800英尺未命名峰是指雪山。後世文獻描寫Mount Sylvia多是指雪山。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大霸尖山登山步道 - 台灣山林悠遊網.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2. ^ 胡家瑜; 林欣宜. 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 (PDF). 台大文史哲學報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2003年11月, (59): 177–214 [2003-08-18收稿 2003-10-15通過]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5-30). 
  3. ^ 汪明輝. 96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劃成果報告I (PDF) (报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 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 62–107. 2007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18). 
  4. ^ 蕭世暉; 汪明輝. 解殖民的文化地景再現:以泰雅族人繪製「會吟唱的地圖」為例 (PDF). 地理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6-11, (65): 107–142 [2022-04-04]. ISSN 1019-6684. doi:10.6234/JGR.2016.6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3). 
  5. ^ 林益仁、王信翰. 自然資源的治理──一個泰雅族的模式初探.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2014, 4 (4): 139–172 [2022-01-03]. ISSN 2308-32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6. ^ 6.0 6.1 周璽; 吳春蘭; 方岱; 陳震曜. 山川. 曾作霖 (编). 彰化縣志 卷一. 1836年: 31,71 [202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6). 
  7. ^ 陳朝龍 (编). 新竹縣採訪冊 卷一.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8. ^ 沈茂蔭. 苗栗縣志.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9. ^ 乾隆台灣輿圖(西螺) (地图). 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地圖典藏精選. 左上方. [推定為1756-1759年調製]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熬酒桶山 
  10. ^ 10.0 10.1 台灣府輿圖冊 山水 淡水廳. 臺灣府輿圖纂要. 1871年. 
  11. ^ 余寵. 夏獻綸 , 编. 台灣輿圖並說 卷三 彰化縣埔裏六社輿圖十 (地图). 1879 [2022-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通过美國國會圖書館. 酒桶山 
  12. ^ 乾隆台灣輿圖(淡水) (地图). 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地圖典藏精選. 右上角. [推定為1756-1759年調製]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熬酒桶山 
  13. ^ 古地圖話十八世紀台灣地景 (map).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 艋舺(蘭文里攝影). [1760年台灣民番界址圖]. 
  14. ^ 葉高華. 18世紀末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解讀 初版. 台南: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南天書局. 2017年11月: 47頁 [《18世紀末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推定為1781-1787年調製]. ISBN 978-986-05-4122-9. 1:C1 霧裡薛山 台北市文山區東側山區〈中研圖〉註記『離內山3里,離酒桶山界20里,離生番30里』 
  15. ^ 陳培桂. 志一 封域志 山川. 淡水廳志 卷二. 1871年. 
  16. ^ 余寵. 全台前後山輿圖 (map). 美國國會圖書館. 1878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大霸尖山 
  17. ^ 余寵. 夏獻綸 , 编. 台灣輿圖並說 卷二 台北府淡水縣分圖六 (map). 美國國會圖書館. 1879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大霸尖山 
  18. ^ 台北府全圖、 淡水縣圖 (地图). 台灣地輿總圖 第一版. 新北市中和區: 國立台灣圖書館: 10,12. 2016年11月 [館藏清代寫本1888-1891年]. ISBN 978-986-050569-6. 
  19. ^ 19.0 19.1 許毓良. 上篇第三章 三峽地區地名與番社考證 .2.插角、金阿敏、大埧、杉胡. 光緒十四年(1888)台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 新北市: 遠足文化. 2019年11月: 78–90. ISBN 978-986-508-043-3. 
  20. ^ 台北市文山區 文史蒐錄 (PDF). 二 文山地區的原住民.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05). 
  21. ^ 柯志明. 清代臺灣三層式族群空間 體制的形構與轉化:紫線界前後的比較 (PDF). 台灣史研究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5年6月, 22 (2): 60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30). 
  22. ^ 傅琪貽 [日语:藤井志津枝]. 大嵙崁事件 (PDF). 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五).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9年5月 [2021-06-25]. ISBN 978986059088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25). 
  23. ^ 高俊宏. 祖墳之地:啊!Topa、「內、外」大豹之再商榷. Llyung Topa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遺族 初版. 新北市: 遠足文化. 2020年12月: 339–344,357. ISBN 978-986-508-082-2. 
  24. ^ Edward W. Brooker. Remarks on the coast of Formosa, and islands and dangers east of it. Nautical Magazine and Naval Chronicle. 1868-09, 37 (ix): 504–510 [於1867年的水文測繪] [202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通过里德學院數位收藏「福爾摩沙:十九世紀影像」 [Reed College of Portland, Oregon digital collection "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由費德廉教授[Prof. Douglas Fix]創建 (英语). The height of the general mountain range varies from 9,000 to 12,000 feet, and at its north extreme is a remarkable hat-shaped peak of 11,300 feet, now called Mount Sylvia. 
  25. ^ Formosa Id. and Strait (地图). Admiralty Chart No. 1968. Cartography by Captains H. Kellett & R. Collinson, R.N., Lieut. M. Gordon, R.N., J. Richards, E. Wilds, and G. Stanley, Masters, R.N., 1867; additions by Comr. Brooker, R.N., 1868. 描繪H. Sharbau,刻版Davies, Bryer & Co. 倫敦: Hydrographic Office, British Admiralty. 1868年 [於1825-1867年的水文測繪,1867年8月15日英國海軍部發行,1868年2月修正] [2022年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3日) –通过里德學院數位收藏「福爾摩沙:十九世紀影像」 [Reed College of Portland, Oregon digital collection "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由費德廉教授[Prof. Douglas Fix]創建,原藏於大英圖書館 (英语). 
  26. ^ 森丑之助.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台灣調查時代5. 由楊南郡翻译 四版. 台北市: 遠流. 2021-09-01 [初版2000-01-01 原文刊於《台灣日日新報》1900-06-06–13;1908-11,報導1907年的調查]. ISBN 978-957-32-9252-4. 
  27. ^ 沼井鐵太郎. 大霸尖山の登攀に就て—登攀に就ての考察と實行. 台灣山岳. No. 5 (台灣山岳會). 1930-09-20: 1–17 –通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特藏臺灣期刊文獻 (日语). 
  28. ^ 中曾根武多. 大霸尖山登攀記. 台灣山岳. No. 5 (台灣山岳會). 1930-09-20: 17–38 –通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特藏臺灣期刊文獻 (日语). 
  29. ^ 29.0 29.1 百岳2.0小組. 陳遠建 , 编. 第二世代台灣百岳全集 初版. 台北市: 戶外生活. 2007-08-31. ISBN 978-986-6994-39-5. 
  30. ^ 李潛龍. 台灣攀岩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6) (PDF) (碩士论文).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2008-08. 
  31. ^ Anmin Deng [鄧安民]. Dabajianshan [大霸尖山]. 山岳計畫英语Mountain Project. 2011-01-06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英语). 
  32. ^ 大霸尖山. 線上台灣百岳. 上河文化. 2016-08-16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8). 
  33. ^ 劉錫賢. 莊啟明 , 编. 一百年度簡字第146號法院判決 (报告).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判. 2011-11-30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