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西倉
39°54′14″N 116°38′54″E / 39.9039°N 116.6483°E
大運西倉是永樂間設在通州城东边的一座糧倉,后来为了保护这座粮仓修建了通州新城,周长约2616米,占地面积33.25万平方米[1],它是明朝、清朝时中国最大的国仓[2]。明杨宏著《漕運通志》記載,西倉有糧倉三百三十座,計一千六百五十間,南北西三門,每門軍官一人,辦事官一人,軍十人[3]。西仓东起东方小学(新街下坡校区)南北延长线,西至新仓路,北临中山大街,南近新城南街[1]。十字街曾是新城南门通往西倉的道路,现已北延穿过西仓并改名为新华南路。西仓现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北京北方红旗机电有限公司、新华南路34号院等[1]。
历史
编辑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不久,永乐八年开始迁都。为给迁都做准备,京城周边修建了许多粮仓。永乐七年(1409年)在漕运道路旁修西仓[1]。正统十四年(1449年) 八月,土木堡之变爆发,瓦剌军大败明军,明英宗被俘,明朝举朝震恐。八月十八日,孝恭章皇后命皇帝胞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兵部侍郎于谦坚持固守北京,此议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支持,最后廷議乃決定固守北京。经总兵官、昌平侯杨洪的提议,当地军民将通州粮食全部运到京城发放给士兵,化险为夷。为了保护西仓,粮储太监李德、镇守指挥陈信奏请修建通州新城[4]。乾隆十八年(1753年),南仓部分仓廒、仓囤并入西仓[1]。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倉被八国联军抢光[2][1]。1900年8月9日凌晨,八国联军中的日军到达了通州南门。凌晨3点20分,日军工兵第三中队使用黄色火药二十千克将紧闭的古城门炸倒[5],开始抢劫通州城中财物。日军占领了中倉和西倉,抢走了全部仓粮,抢走了藏在仓场衙门地下室的185万两白银,烧毁仓场衙门、通粮厅、西仓等漕运官署和设施[6]。日军抢完后,俄军8时才到达通州,继续抢夺日军没抢完的价值较低的财务。通州城中死者六成,逃者三成,只剩一成老弱病残[7]。1901年,因京津铁路通车,漕运废弃,弃用[2][1]。
民国初期,军阀部队驻军西仓西部。1914年,在西仓东部,设京兆特别区农林试验场,在西部,设立京兆男子师范学校校园;1929年,设立县立民众教育馆。1931年,张学良东北军入关时驻军此处,建设了阅兵台[2]。1935年12月,日本军队占领此仓,拆除仓廒,建立炮楼[2]。1937年7月29日凌晨4时,通州保安队由于受到日军轰炸,进行了起义。起义军第二路起义部队从东、南、西北方向向日军位于西仓的阵地推进,双方激战6小时以上,保安队牺牲200多人后仍然未攻克。后来日军均匀内的汽车、汽油被击中起火爆炸[8]。30日,驻丰台南苑的日本军杀入,在西仓杀害通州百姓700余人;1980年代在工厂施工中,发现以8号铁丝用铅丝穿入每10人锁骨进行活埋的遗迹[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249炮校,文化大革命后迁走。西仓现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北京北方红旗机电有限公司、新华南路34号院等[1]。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委员会编,通州文物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第29页
- ^ 2.0 2.1 2.2 2.3 2.4 2.5 周良,谷建华著,漂来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10,第69-72页
- ^ 漕運通志卷之六 漕倉表. 维基文库 (中文).
- ^ 杨家毅. 通州风华 探寻古通州. 北京晚报. 2018-01-29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路遥主编,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 日译文卷 日本参谋本部文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02,第269页
- ^ 王密林. 消失的粮仓:千年漕运的见证. 北京晚报. 2017-10-27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 ^ 朱政等编著,血溅京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实录,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01,第74页
- ^ 张建军主编,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6 第2卷,南京出版社,2016.07,第140页
光緒《通州志》中的“城池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