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總理大臣 (清朝)
清代改行內閣制後的內閣首長
(重定向自大清国内阁总理大臣)
內閣總理大臣,簡稱內閣總理,是中國清朝末期內閣的首長,設置於1911年5月,清廷將軍機處與大学士內閣廢除,不再以軍機大臣執掌政事,效法明治维新的日本改設內閣總理大臣(首相),與諸大臣組織責任內閣。唯多半為皇族或滿洲人士,不得民望。但這亦是中國自1380年明太祖廢除丞相後,重新設立類近丞相的職位並具有政府首腦的功能。
大清內閣總理大臣 | |
---|---|
末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 | |
先前职位 | 首輔大學士 領班軍機大臣 |
设立 | 1911年5月8日 |
首任 | 慶親王奕劻 |
末任 | 袁世凱 |
废止 | 1912年2月12日 |
后继职位 |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
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已,只好在11月命袁世凱為總理大臣,以便討伐革命黨人[1]。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換取利益,而革命黨人亦認為袁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領導人,遂行謀定,是為南北議和。不久,袁與北洋諸將領通電支持共和,宣統帝宣布退位,清朝被中華民國取代,原內閣總理大臣的功能則被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取代。
歷任內閣總理大臣
编辑任別 | 內閣 | 姓名 | 就任日期 | 离任日期 | 附注 |
---|---|---|---|---|---|
1 | 慶親王內閣 | 奕劻 | 1911年5月8日 | 1911年11月16日 | 清政府發佈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過半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君主立憲派、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使滿人垮臺。 |
2 | 袁世凯内阁 | 袁世凯 | 1911年11月16日 | 1912年2月12日 | 1911年12月29日(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南方十七行省選出孫文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在江苏省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宣佈中華民國成立,孫文就任。1月25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初七)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同年2月12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室遜位,清朝滅亡,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之後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另設中華民國國務總理一職。 |
参考文献
编辑- ^ 清政府諭旨. 新聞報 (上海). 1911-11-19.
(陰曆)廿六日北京,內閣奉上諭:袁世凱面奏組織內閣,推舉國務大臣,著命梁敦彦爲外務大臣、趙秉鈞爲民政大臣、嚴修爲度支大臣、唐景崇爲學務大臣、王士珍爲陸軍大臣、薩鎭冰爲海軍大臣、沈家本爲司法大臣、張謇爲農工商大臣、楊士琦署郵傳大臣、達壽爲理藩大臣。梁敦彦、嚴修、王士珍、薩鎭冰、張謇未到任以前,外務大臣著胡惟德暫行署理,度支大臣著紹英暫行署理,陸軍大臣著壽勛暫行署理,海軍大臣著譚學衡暫行兼署,農工商大臣著熙彥暫行署理。欽此。同日,奉上諭:袁世凱面奏請簡各部次官,胡惟德著補授外務部副大臣,烏珍著補授民政部副大臣,陳錦濤著補授度支部副大臣,楊度著補授學部副大臣,田文烈著補授陸軍部副大臣,譚學衡著補授海軍部副大臣,梁啟超著補授法部副大臣,熙彥著補授農工商部副大臣,梁如浩著補授郵傳部副大臣,榮勛著補授理藩部副大臣。胡惟德、熙彥現署國務大臣,外務部副大臣著曹汝霖暫行署理,農工商部副大臣著祝瀛元暫行署理。梁啟超、梁如浩未到任以前,法部副大臣著定成暫行署理,郵傳部副大臣著梁士詒暫行署理。欽此。
参见
编辑先前職稱: 清朝內閣 清朝軍機處 |
中国政府首脑(机关) 1911年5月8日—1912年2月12日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
後繼職稱: 中華民國國務院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