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铸钱局

大同府铸钱局,简称大同局大同钱局,是清政府在山西省大同府设立的铸钱局,初设于顺治二年(1645年),裁撤于雍正元年(1723年),铸造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铜钱。该局在顺治年间曾因大同城毁于战火而迁到阳和改称阳和钱局,后于大同城重建后迁回。[1]

历史

编辑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福临即皇帝位,改元顺治,并在北京设钱局开铸“顺治通宝”钱[2]。顺治二年(1645年),单字记局式“顺治通宝”钱(顺治二式)在各地钱局开铸,其中位于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大同钱局便是初设于此时。该版铜钱的钱文楷书直读,背文与唐代会昌开元类似,以一个汉字标记其铸钱局,大同钱局所用汉字为“同”。顺治二式钱的法定重量为每文1钱2分,1000文折银1两。[3]

由于清廷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4],顺治五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领兵闭城造反,周边各县纷纷响应,乱局在山西北部逐渐扩大,清军多次围剿均被挫败。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清政府派大军前来镇压,摄政王多尔衮亲统督战,但由于大同城池坚固,清军多次进攻仍未取胜,最终决定在城外驻扎。在经过数月围城之后,大同城内居民饥饿难忍,人心涣散,姜瓖部下杨振威于同年八年,杀害姜瓖及其弟姜琳等后开城投降。清军进城后进行了大屠杀并将古城大同放火焚毁。大同府移治阳高卫(今阳高县)改名阳和府,大同钱局也被迫搬迁到阳和改称阳和钱局。阳和局所铸顺治二式钱的背文为“阳”,有穿上和穿右两种版式[a][1]

顺治十年(1653年),各地钱局改铸“一厘”式“顺治通宝”钱,法定重量增为每文1钱2分5厘,依旧为1000文折银1两。该钱背面铸有记局的单个汉字和“一厘”二字,“一厘”二字铸于穿左,阳和钱局所铸为背“阳一厘”钱。顺治十三年(1656年),钱局迁回重建后的大同城,恢复大同钱局,并铸“顺治通宝”背“同一厘”钱。[1]

康熙元年(1662年),因新皇即位,大同钱局改铸“康熙通宝”背满汉文“同”(满文:ᡨᡠᠩ)字钱。康熙后期,由于大同地区铜料来源紧缺,铸币逐年减少。[1]

雍正元年(1723年),因为清政府实行财政改革,每个省只保留一个钱局,山西省保留了位于太原府的铸钱局,并改局名为“宝晋局[1],大同府钱局和宣府镇局均被撤销停铸。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穿”是指钱币中间的方孔,“穿上”是指孔的上方,“穿右”、“穿下”、“穿左”等同理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清朝大同府铸币鉴赏.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2. ^ 穆崟臣;顺治通宝钱形制考略[J];兰台世界;2010年23期;p72-p73
  3. ^ 佟昱. 顺治通宝钱谱. 中华书局. 
  4. ^ 顾诚,《南明史·姜瓖等人领导的山西反清运动》,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