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塞·加夫列尔·孔多尔坎基
何塞·加夫列尔·孔多尔坎基(西班牙語:José Gabriel Condorcanqui;克丘亚语:José Gabriel Kunturkanki;1742年3月19日—1781年5月18日)是西班牙殖民統治秘魯時期的一位起義軍首領。
他聲稱自己是圖帕克·阿馬魯的後裔,在1780年起兵,自稱圖帕克·阿馬魯二世(Túpac Amaru II;Tupaq Amaru iskay ñiqin)。起義軍勢力最強大的時候達到秘魯、玻利維亞以及阿根廷北部。1781年戰敗被俘,在庫斯科被西班牙殖民者四馬分屍處死。
生平
编辑孔多爾坎基出生在卡納斯省的一個印加豪族家庭裡,父親是當地一個世襲酋長。他自稱是圖帕克·阿馬魯的後人,曾要求利馬的上訴法院承認其身份。現代學者認為他是一個麥士蒂索人,的確有可能擁有印加皇室血統,不過從來無人有法證實他的聲稱是否正確。孔多爾坎基在早年曾進入當地的弗朗西斯科·博爾哈神學院學習,這家神學院只有印地安人貴族子弟才能入學的。在那裡他不僅學習奇楚瓦語和西班牙語,還學習拉丁語。26歲時繼承了父親的酋長職位。
當時殖民政府在施行波旁改革的時候,不斷剝奪印地安人的產業,激起各地原住民的反抗。孔多爾坎基也對殖民政府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反感。他在重新閱讀了殖民政府的禁書《印卡王室述評》之後,對印加諸王英雄般的事蹟十分嚮往,決定恢復祖先的榮光。
1779年,西班牙又提高了貿易稅,以支援美國獨立戰爭。1780年11月4日,在一次宴會上,孔多爾坎基逮捕了壓迫印地安人的當地殖民政府長官,強迫他下令將資金和武器裝備送來。11月10日,孔多爾坎基穿上薩帕·印卡(印加皇帝)的裝束,正式登基,自稱“圖帕克·阿馬魯二世”。他列舉了殖民長官種種惡行,並假借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的名義將其處決,正式起兵。
不少印地安人反對在礦山、織布廠的強制勞動,紛紛起來響應這場起義。在其妻米卡埃拉·巴斯蒂達斯·普尤卡瓦帶頭號召下,受到壓迫的黑人、克里奧人也迅速舉兵響應,艾馬拉人圖帕克·卡塔里也舉兵起義,起義軍勢力迅速擴張到整個安第斯山脈地區。
由於在早期成功調集了大量武器裝備和資金,且殖民政府毫無防備,孔多爾坎基又是假借「西班牙國王的命令」來反對殖民政府的,殖民政府軍隊屢戰屢敗。起義軍勢力到達秘魯、玻利維亞以及阿根廷北部,兵臨庫斯科城下。12月18日,孔多爾坎基卻突然撤退。其撤退的原因眾說紛紜,但這卻是起義的轉折點。1781年1月,孔多爾坎基再度攻打庫斯科。此時的殖民政府已從各地調來援軍,最初支持起義軍的克里奧人感到恐慌,不再支持他。克里奧人是起義軍最重要的一股勢力,在他們退出後,印地安人因為沒有戰爭經驗,不斷戰敗,有的甚至聽見槍響便逃離了戰場。形勢迅速逆轉。3月21日,殖民政府軍攻入起義軍的中心卡納斯省,孔多爾坎基大敗,全軍覆沒,被殖民政府逮捕。他數度越獄失敗。
5月18日,殖民政府在庫斯科將孔多爾坎基的妻子米卡埃拉·巴斯蒂達斯、長子伊波利托(Hipólito)、叔父弗朗西斯科·圖帕·阿馬洛(Francisco Tupa Amaro)以及其他幾名將軍殘忍處死,並強迫他前去旁觀。在這些人被處決後,殖民政府用四匹馬將孔多爾坎基分裂肢體處死,隨後砍下他的頭示眾。
孔多爾坎基的起義大大動搖了殖民政府的威信,從此各地紛紛爆發反對西班牙殖民的起義。最終,秘魯在1824年取得了獨立。
孔多爾坎基被今日的秘魯人當作民族英雄之一。1985年發行的500元秘魯幣上有他的頭像。
参见
编辑參考文献
编辑- The Epic of Latin America, John A. Crow
- The Last Inca Revolt, 1780-1783, Lillian Estelle Fisher
- Native Insurgencies and the Genocidal Impulse in the Americas, Nicholas A. Robins
- "BookRags Biography on José Gabriel Túpac Amaru." 1 January 20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rders for execution of Túpac Amaru II, 1781, by magistrate José Antonio de Arech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