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揆

古代日本引申為團結而起義
(重定向自國人一揆

一揆,原本為一個漢文詞,「一」意為「相同」[1],「揆」意為「準則」[2],合併起來應理解為「道理(準則)一致」。如:孟子孟子 (書)·离娄下》:“先聖後聖,其揆一也”[3]范曄後漢書·荀韓鍾陳列傳》:“天地《六經》,其旨一揆。”[4]王绩 《醉鄉記》:“其氣和平一揆,無晦明寒暑。”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一揆
假名いっき
平文式罗马字Ikki

在古代日本引申為團結而起義。白話的說法就是民變、民亂。原意是指在神明的面前立誓要團結的團體或其所發起之戰鬥,而且一揆不一定要武裝起義,他們多是為了本身的要求來進行談判,當談判破裂時才武裝起義。一揆最早發起於室町幕府時代。

分類

编辑

一揆隨著屬性的不同大概可分成下列幾種類型:

  • 土一揆:主要是受不了苛捐雜稅的農民或小商人,為了要求統治者實行免去高利貸債務的「德政令」進行政治請願或起義。主要發生於室町時代中、後期。
  • 國一揆:即國人(當地有武裝勢力的土豪,野武士群的首領)企圖從地方守護手中奪取統治權而暴動,有時候也會聯合下屬的農民們。
  • 一向一揆一向宗門徒所形成的一揆。以強大的宗教向心力、捨命殺敵的聖戰模式著稱,甚至曾經形成過自治組織,自成一國(例如:1488年一向一揆殺死加賀國大名富樫政親)。到了戰國末年,一向一揆的首領勢力甚至可以與各地大名們匹敵。有名一向一揆有:石山本願寺(一向宗大本營)、伊勢長島願証寺
  • 百姓一揆江戶時代的百姓要求幕府和藩國減免過重的年貢而進行的暴動。雖然百姓一揆發生的次數相較於前三者更頻繁,但由於戰國末年「刀狩令」的發布,武器取得不易;加上幕府成功的分化政策,使得百姓一揆們往往犧牲首領向幕府換得請願的成功,以致於群龍無首、後繼無力。因此情況多能在江戶幕府控制之中,也使江戶幕府難以動搖,維持二百餘年的統治。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一”字的解釋 | 漢典. www.zdic.net.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中文(中国大陆)). 
  2. ^ “揆”字的解釋 | 漢典. www.zdic.net.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2) (中文(中国大陆)). 
  3. ^ 孟子 : 離婁下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9) (中文(臺灣)). 
  4. ^ 後漢書 : 列傳 : 荀韓鍾陳列傳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9) (中文(臺灣)). 

書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