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洞召,清朝赐名“广化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喇嘛洞召是呼和浩特地区“八小召”之一。[1][2]

喇嘛洞召
基本信息
国家中国
位置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
坐标40°48′5.72″N 111°17′19.97″E / 40.8015889°N 111.2888806°E / 40.8015889; 111.2888806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鲁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广化寺造像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
分类石窟寺及石刻
时代明至清
编号7-1514
认定时间2013年
地圖
地图

历史

编辑

喇嘛洞召位于呼和浩特旧城西北大约80多里的大青山南麓,地处今土默特左旗境内。因位于东喇嘛洞召以西(崇禧寺),故又称“西喇嘛洞召”。[1]

相传,该寺由来自西藏的高僧察罕博格达活佛于明朝万历初年兴建。[1]该寺是呼和浩特地区兴建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21世纪初,喇嘛洞召一层外面悬挂的一块黄色牌子上写着:“喇嘛洞俗称银洞,是开山祖师博格达察罕喇嘛修行的山洞。博格达察罕喇嘛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此山洞长斋诵经,坐禅苦修,收徒度众,讲经说法,1627年(明天启七年)坐化。众弟子将其灵体以坐姿密闭于山洞内,被尊为一世活佛,后将山洞修为佛寺。从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开始,在山下修建殿堂,形成广化寺。”博格达察罕喇嘛是来自西藏的一位高僧,曾游历呼和浩特地区的不少地方,最后在喇嘛洞召一带修行,还在此建造了喇嘛洞召。博格达察罕喇嘛圆寂后,其弟子查干·迪彦齐、察哈尔·迪彦齐、额尔德尼·迪彦齐继承其衣钵,在明末清初于呼和浩特地区先后建造什报气召(慈寿寺)、乌素图召(广寿寺)、东喇嘛洞召(崇禧寺),并分别成为各寺的第一代活佛。[2]

另一种说法称,明朝崇祯初年,道宝迪彦齐赤列扎木素喇嘛始建该寺。这种说法和上述第一种说法相矛盾,无法断定哪种说法为实。[2]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银洞山下扩建该寺殿堂。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扩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廷赐寺名“广化寺”。[2][1]

喇嘛洞召的属召有珠尔沟召阿鲁板召祝乐庆召明安召黑格林召等10余座,就连包头沙尔沁召(西广化寺)也是喇嘛洞召的属召。[2]

建筑

编辑

喇嘛洞召依山而建,与悬崖峭壁合为一体。喇嘛洞召三面环山,东为铜山,西为狮山,中间有奇峰耸立。召庙两旁遍布怪石,松柏参天。[2]

喇嘛洞召由前、后两寺组成。[2]

  • 前寺:有天王殿3间,供奉四大天王。大经堂49间,为两层楼,每层7楹。大殿25间,供奉三世佛,殿前悬挂着蒙古文、满文、汉文、藏文4种文字烫金的“广化寺”匾额。二殿是欢喜佛殿。东、西八角楼供奉十八罗汉以及观音菩萨。各个殿的佛像多是用黄铜铸成,制作精美。前寺还有佛爷府、禅房、僧房等建筑,以及多座白塔。[2]
  • 后寺:位于银洞山半山腰,和银洞连成一体,倚山楼三层,是一座藏式楼房,楼内有全寺最大的坐佛塑像。[2]
  • 喇嘛洞(银洞):根据记载,喇嘛洞召一世活佛博格达察罕喇嘛早期便在这里修行。传说过去博格达察罕喇嘛的遗体存放在洞内。清朝诗人范大元作《喇嘛洞》诗:“洞里人何在?寻来总未逢。石床高卧处,只有绿苔封。”1985年,土默特左旗人民政府重修此洞,将博格达察罕喇嘛的灵骨迎请到佛爷府供奉。过去洞内收藏有释迦摩尼佛十八罗汉欢喜佛观音菩萨弥勒佛雕像,还有绢本的经文。[2]
  • 其他:喇嘛洞召的124级石阶直抵山脚下,东侧悬崖上有大小不同的摩崖造像多处。[2]

在岩洞旁边的100多米长、2米多高的岩石上,刻有古代蒙古文藏文梵文,还刻有十几尊佛像。这些岩刻有不少名人题记落款,其中包括温布洪台吉,以及彭顺召喇嘛的记名。温布洪台吉是16世纪土默特部领主阿拉坦汗之孙。[2]

此处岩刻采用浮雕技法,线条粗犷,形象生动,是呼和浩特地区最为精美的岩刻之一。《土默特左旗志》记载:“银洞山唐古特经字,在毕克齐镇北喇嘛洞(广化寺)银洞山崖上,凡数十处,单刻一字者,大至五六尺,小亦尺许。镌经文者,字大者二三寸,小仅寸许。风雨侵蚀,大多不易辨认。”“喇嘛洞银洞山山崖上,有大小摩岩造像多尊,为释迦、弥勒、长寿、药师等佛像,还有菩萨及各种护法神像。大者数尺,小者不足一尺。”[2]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