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文學)

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
(重定向自唐宋散文

古文中國古代散文的文體,其形式較駢文自由。原指先秦秦代兩漢以來的散文,但經過古文運動,在文風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歷史

编辑

此處的古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术语,自唐代以来,有特殊而狭隘的涵义。并非一切文言文都算古文,同樣的,在某种条件下,“古文”也不一定跟白话对立。

由于六朝以来,尚求美感,作文多为駢文,过于讲求词藻、对偶典故,越来越不适应实际应用。

唐初陳子昂等人已倡古文,韓愈倡古文運動柳宗元和之,後至宋歐陽脩任科舉考官,提拔古文人才,古文運動方告成功。因为他们标榜先秦西汉的文章,因此称为“古文”。明代前七子後七子唐宋派皆對古文的規律,有其獨特的見解。

清代桐城派對古文更加嚴格要求,方苞所謂:“古文中忌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沈廷芳《隐拙轩文钞·方望溪先生传·自记》)后来的桐城派作者更扩大范围,陆续把“注疏”、“尺牍”、“诗话”等语言都列违禁。

清末民初,白話文興起,古文受到一定的打壓。

古文特點

编辑

古文不重音韻、不重對仗、亦不重辭藻,唯作文時須文以載道,言之有物,古文之文,多合於孔孟儒者之道,因韓愈所謂古文之道,孔孟儒家之道也。古文的文體照《古文辭類纂》的分法有「論辯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贊類」、「辭賦類」、「哀祭類」等。

古文流派

编辑

清朝

编辑

古文大家

编辑

自唐韓愈後,歷代古文大家輩出,明茅坤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為唐宋八大家,茅坤並輯八人之文於其所著之《唐宋八大家文鈔》中

注釋

编辑
  1. ^ 經世濟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