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外郎
(重定向自员外郎)
歴史
编辑三國曹魏末年,設員外散騎常侍。晉武帝时,始設員外散騎侍郎。隋唐以後,直至明清,各部均設有員外郎,位次郎中。員外郎簡稱「員外」。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註 1]。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以蔣孝璋為尚藥奉御,員外特置,仍同正員。自是員外官復有同正員者,其加同正員者,唯不給職田耳,其祿俸賜與正官同。單言員外者,則俸祿減正官之半[1]。在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開元年間後,因唐玄宗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
語義轉變
编辑在較後來的時代,「員外」逐漸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元朝與明朝的話本與小說作品都有以員外稱呼有錢人的內容。[2][3]
會有這種現象,與捐納盛行不無關係,像是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閒職,常有商賈、仕紳捐納八千兩[4]獲得此官職,如權璫[註 2]李蓮英過繼兒子李德福就捐過員外郎在兵部任職。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其他國家的狀況
编辑日本亦有員外官(權官),作為律令官制內定員以外的官,律令定員變得有名無實。比如「權大納言」、「權中納言」、「權少納言」、「權近衛大將」等為令外官,不作單純的員外官看待。
參見
编辑註解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这是一篇關於政府官制演進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