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
吴伯箫(1906年3月13日—1982年8月10日),原名吴熙成,字伯萧,以字行,山东莱芜人,中國现代作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笔名山屋和山荪,发表教育方面的文章,曾属名齐延东。[1][2]
吴伯箫 | |
---|---|
號 | 伯萧 |
出生 | 吴熙成 1906年3月13日 大清山东省泰安府莱芜县 |
逝世 | 1982年8月10日 中国北京市 | (76歲)
筆名 | 山屋、山荪 |
職業 | 作家、教育家 |
國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 | 汉族 |
公民權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教育程度 | 大学 |
母校 | 曲阜师范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央党校 |
創作時期 | 1924年至1982年 |
體裁 | 散文 |
代表作 | 散文《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 散文集《往年》《北极星》等 |
配偶 | 刘氏(1925年-1931年) 郭静君(1937年-1982年) |
親屬 | 父亲吴圣 |
受影響於 | 五四运动、毛泽东思想 |
施影響於 | 受其影响其后出现了吴伯箫学校 |
生平
编辑1906年,吴伯箫出生在今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一半耕半读的富裕家庭。[3]
1919年,14岁的吴考入省立曲阜师范学校(今曲阜师范大学)读书学习,后任学生会干事,参加五四运动并深受其影响。1924年,在曲阜孔家府馆作家教,教孔德成英语。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
1931年,大学毕业后担任青岛大学校长办公室事务员,结识闻一多、洪琛、老舍、王统照、孟超等朋友。1935年,任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与他人联合创办《避暑录话》。1936年,任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
1938年4月,来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8月,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在全国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上被选为文协委员、秘书长。
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院长。1954年,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1956年,吴伯箫参加全国总工会组织的作家参观团,任南团团长,去太原、洛阳、武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等7个城市参观访问。10月,获邀出席民主德国海涅学术会议。期间创作《难老泉》、《钢铁长虹》、《谒列宁——斯大林墓》、《记列宁博物馆》等散文。1963年秋,吴伯箫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3个月。
1964年被派到北京市房山县搞“四清”。随后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4]
1981年10月,访问英国,随后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
代表作
编辑散文集
编辑《羽书》、《黑红点》、《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等。
散文
编辑《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等。
译作
编辑《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
参考文献
编辑- ^ 吴伯箫生平简介. [2016-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吴花园村简介中的吴伯箫部分[永久失效連結]
- ^ 孔亚兵. 来自吴家花园的忆念——吴伯箫轶事三人谈. 《春秋》1994年01期.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4 [2016-01-23]. ISSN 1672-57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吴伯箫. 博雅人物词典. [201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 ^ 刘国正等. 深切悼念吴伯箫同志. 《人民教育》1982年10期. 中国教育报刊社. 1982 [2016-01-23]. ISSN 0448-93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