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台灣電影史介绍了1898年以来,台湾电影的发展历史。

日治時期

编辑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鐘》,李香蘭主演

1898年,日本佛教真宗少年教會在台北北門外舉辦「少年教育映畫幻燈會」,是首次有電影在台灣播放。[1]

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17日由日本人高松豐次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臺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2]

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鄭連捷等人演出[3]。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4]。例如台日合拍的《義人吳鳳》等宣導片。純日本的電影則以《鞍馬天狗》、《忠臣藏》、《宮本武藏》等武道片較受台灣人歡迎。此外,當時台灣人也喜愛中國片,當時全台灣的電影院約有四十家。

1908年,高松豐次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蓬勃起來。

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闢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4]

1938年,第一映畫製作所吳錫洋完成的《望春風》,口碑賣座俱佳,算是殖民地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歌曲了。[5]

戰後

编辑

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大部分電影都是由政府主導的政治、政令宣傳片。例如公賣局投資拍抓私菸私酒的《良心與罪惡》、農教公司推出的《美麗寶島》等。

1949年,由張徹主導的《阿里山風雲》是是台灣脫離日本人的統治之後,第一部由中國人拍攝的電影。這是大導演張徹在台灣所拍攝的第一支電影,當時張徹才26歲。當年,國民黨政府剛敗退到台灣,對於電影拍攝工作,並未十分熱衷。《阿里山風雲》是一部爲政治服務的宣傳電影,藝術效果不高。但是,這部電影的插曲「高山青」,卻廣為人知。

1954年農教公司台影合併成立中影,利用美援買了較好的拍片設備,同時,許多電影人也自香港來台,台灣國語電影事業,開始有了基礎。《梅崗春回》是中影成立後所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部反共片,而後出品的十餘短片,也是以反共國策與農村經濟成功為主題。[6]

臺語電影興起

编辑

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掀起臺語片風潮,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齣臺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臺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齣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臺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7],引來一窩蜂的臺語歌仔戲跟拍風。

中央電影公司興起 (1960年代)

编辑

新武俠功夫片 (1970年代)

编辑
  • 1960年代,香港邵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電影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8],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 功夫片興起: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其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張美君所拍攝的《千刀萬里追》則是臺灣首部3D電影。

政宣愛國電影

编辑

兒少電影類型

编辑

台灣新電影 (1980年代初期)

编辑

1980年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發起了電影改革運動。電影主要呈現寫實風格,其題材貼近現實社會,回顧民眾的真實生活,由於形式新穎、風格獨特,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 1982年,中央電影公司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等三位導演參與,共同合作構想小成本電影的拍攝,再經由明驥及小野,拍成四段式集錦電影《光陰的故事》。本片解析社會真實現象,並關懷大眾現實生活和共同記憶,普遍被認為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首部作品[9]。該片的創作者均成為後來新電影的重要成員,影片的自然寫實風格與文學表現特質,象徵了「新電影」與「舊電影」之間的差別(盧非易,1998)。 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中影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

另一部具有「現代主義」的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祐寧、王童虞戡平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2]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搭錯車》、《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2]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2]。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解嚴時期 (1980年代中期)

编辑

衰退與崩盤 (1980年代晚期-2003年)

编辑

台灣電影的衰退有幾項原因:

  1. 政府採行的電影政策失誤,电影辅导金倾向支持为参加国际影展而拍摄之艺术电影,造成台湾电影在商業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2. 台湾的电影经营业者將是否得到「获得辅导金」作为他们是否开拍该部影片的指标,短視本土电影业的发展永續性。
  3. 部分导演只为参加影展拍片而忽视商業元素,造成观众对台湾电影失去信心。
  4.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灣本土市場被好莱坞电影佔據[10]

80年代晚期,由于录影带CD有线电视等新兴视听媒体陆续出现,以及MTVKTV等娱乐场所竞争之下,电影產业失去对观众的独一无二吸引力,电影院的数目已剧减至1990年的567家,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只能萎縮產量,讓製片量一路下滑,把產業重心移往如有線電視影視產業

1989年,台灣李煥內閣为因应加入WTO的新环境,决定对外国电影采取开放措施。1996年起,國片每年產出量一直維持在15至20部,票房市占率僅有全台總票房1~2%間。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11]

2000年初正式進入WTO後,幾次的開放政策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悲慘的景況到2003年達到谷底[12],該年僅推出15部國片,總票房約NT1,500萬元,不到總票房的1%,這樣的票房相當於《鐵達尼號》單一一部好萊塢電影的40%。國片在當時愁雲慘霧,台灣成為世界少數沒有電影工業的非第三世界國家,可謂是政府放棄的產業[13]。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政府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僅佔1.62%。

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14]。」

2000年後,台灣的國產電影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聖石傳說》、2002年的《雙瞳》等;但整體上,台灣的電影市場仍由好萊塢電影主宰,國片持續處於弱勢。

國片復興期(2004年-2010年)

编辑
 
觀影人潮帶來的市場收益是鼓勵新興電影的主要關鍵,圖為於台北市西門町電影街排隊買票觀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消費者

2004年起,台灣電影市場陸續出現一些台北市票房賣座破百萬的通俗商業類型國片,並在票房和口碑獲得雙贏。如2004年的同志輕鬆喜劇「17歲的天空」、2005年的恐怖片「宅變」、2006年的同志電影「盛夏光年」,2007年的公路電影「練習曲」、同志電影「刺青」,票房都達全台700萬以上票房

另一方面,2004年吳乙峰導演的九二一震災紀錄片《生命》,票房突破千萬,是當年國片票房的冠軍;次年(2005)顏蘭權與莊益增導演的《無米樂》在院線上映,除了再度引起社會觀賞紀錄片的風潮,也喚醒觀眾對於農業、土地議題的重視。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在台灣居於優勢地位的美商影視企業受到影響,使得台灣電影有了喘息的機遇。藝人周杰倫在2007年用僅僅3個月的時間,自編自導自演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由於其名氣與號召力所影響,使該片讓台灣以及各地華人民眾再度接受台灣電影。此片一舉奪得三項金馬獎及兩項金曲獎,該片也是華人民眾公認周杰倫的經典電影之一,2015年也將在韓國重映。這部片成為國片低谷末期到國片熱潮期間的關鍵轉折。

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排除外片以外則是國片史上票房第一名,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15]

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萊塢片廠籌措資金不易市場低迷因素減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電影亦趕上這波替補美國電影遺留下來的台灣市場爭奪,因而取得較以往為佳的票房成績,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更被視為台灣電影票房的指標。

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16]。有人認為,該做法是傚法Sony進軍好萊塢模式,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元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17]。其中初試啼聲的作品(同時也是唯一的一部)即為電影《白銀帝國》。由於有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1000萬美元的的投資,《白銀帝國》成為中台兩地少見的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在開拍之時,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16]。郭台銘以此為契機跨足娛樂圈,與眾女星大玩桃色新聞;在娶得新夫人後改為低調退出。而後郭台銘的精緯電影公司解散,但其長子郭守正山水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仍繼續經營[18]

2008年台灣電影總產量(指製作及完成者)為36部,總票房約1,085萬元,市占率12.09%,較2007年之7.38%成長約0.6倍;2009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之36部成長約33%,總票房約1億2,499萬元,市占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50部,總票房約4億5,117萬元,市占率7.31%,較2009年成長約2倍,以產量而言台灣電影已逐漸復甦之趨勢[19]

後海角時代(2008~2019年代)

编辑

《海角七號》在2008上映之後,臺灣電影產業進入後海角時代,十年之間台灣電影開始重視觀影群眾、商業機制與製片生態。以感動的通俗劇、草根特色的幫派電影與融入在地元素的驚悚片三分天下,用類型片鞏固主流觀眾共鳴。2010年代初期,臺灣電影從基礎開始摸索產業機制、商業類型。創作者的好懂、好看的國片為目標。

本土幫派片,在2012年改編民藝團體追夢的《陣頭》以及2010年的講述幫派少年愛恨情仇的《艋舺》被視為開路作品。從此,草根性、男性情誼、熱血等,成為這幾年台灣幫派片的基本元素。

2015年開始出現以台灣民俗禪傳說文化的驚悚電影,以冥婚為題材的《屍憶》,和同年用都市傳說的美式鬼片敘事電影《紅衣小女孩》,最終獲得8500萬票房,訂定出這類型電影在市場上的可行性,後續又推出了《紅衣小女孩2》、《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等系列電影。[20]

  • 2011年《賽德克·巴萊》、《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1],是當年台灣票房破億的電影,其中那些年更在兩岸四地、馬星取得不錯的成績,是台灣電影成功的海外輸出例子。
  • 2012年《陣頭》、《》、《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 ,都是台灣破億影片;口碑與票房都頗受肯定[22]
  • 2013年《大尾鱸鰻》、《總舖師》,也是台灣破億影片。和以往國片低迷期時藝術電影掛帥的狀況不同,以一般大眾為市場目標的商業電影重新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以戲院上映為主的商業紀錄片也開始取得一定的發展(如《翻滾吧!男孩》、《看見台灣》等),其中看見台灣更是台灣史上最高票房的紀錄片;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機,讓片商有資本繼續製作吸引觀眾的電影,也讓台灣電影市場逐漸邁向資金提供、影片內容、觀眾票房三者均贏的正向循環[23]
  • 2014年《KANO》、《等一個人咖啡》、《大稻埕》票房破億,然而此年只有九把刀的《等一個人咖啡》能在台灣票房回本,其他都因為成本太高回不了本,由此可知,在台灣拍電影等於把錢丟到水裡的艱困狀況仍然存在[24]
  • 2015年《大囍臨門》、《我的少女時代》是此年破億票房的國片,其中我的少女時代在全球24億票房,是繼那些年之後,另一個成功的海外輸出國片[25]
  • 2016年《大尾鱸鰻2》、《樓下的房客》是此年破億票房的國片,但其中《大尾鱸鰻2》引發原住民議題造成票房比前部明顯下滑。隨著中國大陸電影市場日趨興起,以及陸方豐厚的資金與優渥條件,臺灣電影人開始展開兩岸合拍,或是轉向大陸市場。而大陸電影公司也因市場條件,紛紛與好萊塢電影展開合作與併購,類似於2016年底上映的《長城》或《金剛:骷髏島》等合拍性質電影紛紛崛起,同時挾帶好萊塢影星與華人影星的共同名氣,在華人與國際市場取得雙贏。在同時,過多臺灣電影繼續走青春校園路線,或是過於雷同的劇情、帶有許多髒話、低俗笑料的賀歲電影(例如《大尾鱸鰻》、《大宅們》),造成臺灣觀眾對於國片再度感到疲乏。多數觀眾興致再度轉移好萊塢甚至中美合拍電影。臺灣電影商業,資金的確不如大陸與好萊塢,但臺灣的電影人缺的其實不是資金,而是構思出有深度與意義的劇情的智慧。電影人不能總是將資金和場面畫上等號,一旦自認為無法達成而卻步,臺灣電影仍會回到從前的低谷期。
  • 2017年《紅衣小女孩2》此年破億票房國片,從2015年起台灣恐怖驚悚類型國片逐漸串起帶動國片風潮。2017年賀歲片票房失利,各片皆僅有兩千多萬票房成績[26]。台灣首次選派紀錄片《日常對話》作為代表,角逐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27]

2020年代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翁聿煌. 國立台灣圖書館辦特展 7部經典老電影免費欣賞. 自由時報. 2018-09-16 [201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暮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 [200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22). 
  3. ^ 黃仁、王唯. 《台灣電影百年史話》. 台灣: 中華影評人協會. 2004-12-01. ISBN 9786660954006 (中文(臺灣)). 
  4. ^ 4.0 4.1 李道明,《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 [200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5. ^ 台灣電影史.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9). 
  6. ^ 首頁 > 電影大事記 > 1950 ~ 1959 年.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0). 
  7. ^ 陳澄三. [200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3). 
  8. ^ 林文淇,《大醉俠與龍門客棧的電影敘事比較》
  9. ^ 存档副本. [201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8). 
  10. ^ 九十年代台湾电影的政策.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1. ^ 盧非易,《從數字看台灣電影五十年》
  12. ^ 美麗寶島的光影之路——台灣電影紀實.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13. ^ 國片元年總體檢 如何延續國片熱?.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14. ^ 何自力、范麗青,《台灣電影遭遇寒冬》
  15. ^ 觀眾盼拍海角七號前傳,魏導:故事的美好是留在現在.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9). 
  16. ^ 16.0 16.1 中時電子報,《郭台銘的電影夢》
  17. ^ 科技產業研究室,《鴻海郭台銘與數位內容》
  18. ^ 郭台銘 電影大夢半年玩完! 投資百億拍百部國片淪為空話 - 自由時報 2008.07.18.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2). 
  19. ^ 行政院新聞局近三年施政績效 -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永久失效連結]
  20. ^ 台灣電影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2-10-02 (中文). 
  21. ^ 2013年台灣小品電影 賺到票房.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22. ^ TVBS:投資國片眼光準 郭台強砸4億笑豐收[永久失效連結]
  23. ^ 社論《掌握契機馳騁大華人區文創市場》 - 工商時報 2011.12.08[永久失效連結]
  24. ^ 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由2014國片票房榜看台灣電影的難題.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25. ^ 票房王《少女時代》全球狂撈24億 在台卻輸給....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26. ^ 吳琬婷. 賀歲國片票房慘跌 破億無望-豬式幽默失靈 52赫茲首戰排名居次. 自由時報. 2017-02-02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中文(繁體)). 
  27. ^ 洪文. 台灣首例!同志紀錄片《日常對話》代表角逐奧斯卡. 東森新聞. 2017-09-21 [2017-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1)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