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帝國大學

日治時期國立綜合大學
(重定向自台北帝大

25°01′00″N 121°32′02″E / 25.01667°N 121.53389°E / 25.01667; 121.53389

臺北帝國大學
台北帝国大学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28年3月
停办时间1945年11月
学校类型國立綜合大學
校长幣原坦(首任)
安藤一雄(末任)
校址 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
校區富田町47番地(總校區)
東門町6番地(附屬醫學專門部)
明石町一丁目1番地(附屬醫院)
昵称臺北帝大、臺大、帝大
臺北帝國大學校徽
位置
地图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台北帝国大学
假名たいほくていこくだいがく
平文式罗马字Taihoku Teikoku Daigaku
日語舊字體臺北帝國大學
臺北帝國大學預科學生合影

臺北帝國大學(日语:台北帝国大学臺北帝國大學たいほくていこくだいがく Taihoku teikoku daigaku */?,英語譯名: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簡稱臺北帝大臺大帝大,設立於1928年3月16日,是一所位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的國立綜合大學,亦為大日本帝國設立的第6所帝國大學,為避免被誤解為「臺灣帝國的大學」,後遂定名「臺北帝國大學」,[1][2]國立臺灣大學前身及國立中興大學前身的一部分(臺北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

歷史

编辑

帝國大學

编辑

日本本土(內地)

编辑
 
臺北帝國大學校舍
 
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校舍(今國立臺灣大學行政大樓)
 
臺北帝大理農學部理化學教室,為臺大物理系舊館,目前設有物理文物廳

1886年,依據《帝國大學令》,東京大學更名為帝國大學(1897年更名為東京帝國大學)。1897年,京都帝國大學設立,此後,日本政府陸續於仙台福岡札幌市大阪府名古屋市,設立帝國大學。

日本殖民地(外地)

编辑

臺北帝國大學

编辑
  • 1922年,臺灣總督田健治郎開始規畫成立帝國大學
  • 1925年,第十任總督伊澤多喜男開始具體籌備相關事宜,並一改原先的殖民教育政策,認為「應以真正地成為發展臺灣文化中心為創設目標」[3]
  • 1928年3月16日,正式創校。起初只有文政學部、理農學部(當年4月1日開課)以及附屬農林專門部(今國立中興大學)。
  • 1936年,設醫學部、附屬醫學專門部,合併1897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 1939年,設熱帶醫學研究所。
  • 1941年,設大學預科
  • 1943年,理農學部劃分為理學部、農學部,設工學部、南方人文研究及南方資源研究所,原附屬農林專門部前往台中獨立設校。
  • 1944年,有學生394人,其中117名為臺灣人。 帝大已是擁有文政理學農學醫學工學五個學部(學院)和預科,以及熱帶醫學、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研究所的綜合大學大學圖書館館藏量為全國帝大第三。
  • 1945年11月15日,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組為「國立臺北大學」,須臾易名「國立臺灣大學」。[4]

組織沿革

编辑
  • 1928年3月16日,依據敕令第30號成立。設置文政學部、理農學部與附屬圖書館。
    • 在文政學部,設立哲學科、史學科、文學科、政學科等四個學科。在理農學部,設立生物學科、化學科、農學科、農藝化學科。
    • 在文政學部,設立國語學・國文學、東洋史學、哲學・哲學史、心理學、土俗學・人種學、憲法、行政法等講座。在理農學部,設立植物學第一(植物分類及生態學)、動物學第一(水產動物學、比較生理學)、地質學第一(地質學、地史學、古生物學)、化學第一(物理化學)、生物化學、植物病理學等講座(敕令第33號)。
  • 1928年4月1日,文政學部與理農學部開課。在理農學部,設置附屬植物園、附屬農場。合併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在那裡設立附屬農林專門部。
    • 在文政學部,增設東洋倫理學・西洋倫理學、西洋文學、經濟學、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講座。在理農學部,增設氣象學、農藝化學第一(土壤肥料學)、應用菌學、昆蟲學・養蠶學等講座。文政學部共開設12個講座、理農學部10個講座(敕令第49號)。
  • 1928年12月26日,為了準備擴充1929年度的開課講座,在文政學部增設四個講座、理農學部9個講座(敕令第287號)。
    • 在文政學部,增設南洋史學、東洋哲學、教育學・教育史、政治學・政治史等講座。在理農學部,增設植物學第二(植物生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第二(有機化學)、農學・熱帶農學第一(農業經濟學)、農學・熱帶農學第二(園藝學)、農藝化學第二(農產利用學、食品製造學)、農產製造學・製糖化學、農業工學等講座。
  • 1929年4月10日,增設文政學部四個講座、理農學部一個講座,各學部擴充為20個講座(敕令第60號)。
    • 在文政學部,增設東洋文學、國史學、法律哲學、經濟學第二講座。在理農學部增設動物學第二(比較形態學、哺乳動物學)講座。
  • 1930年2月26日,為了準備擴充1930年度的開課講座,在文政學部增設四個講座、理農學部四個講座。各學部擴充為24個講座(敕令第32號)。 
    • 在文政學部,增設國語學・國文學第二、言語學、西洋史學・史學・地理學、民法・民事訴訟法第二講座。在理農學部,增設農學・熱帶農學第三(作物學)、農學・熱帶農學第四(育種學)、農藝化學第三(營養化學)、畜產學等講座。
  • 1931年,頒布學位令,實施學位授與制度化。
  • 1936年1月1日,設置醫學部。
    • 醫學部由解剖學第一、解剖學第二、生理學第一、生理學第二、生化學、病理學第一、細菌學等講座所構成。
  • 1936年3月31日,醫學部開課。整合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在那裡設置附屬醫學專門部。
  • 1937年1月1日,醫學部增設五個講座,共擴充為12個講座。
    • 增設病理學第二、寄生蟲學、藥理學、法醫學、內科學等講座。
  • 1937年8月7日,在文政學部增設一個講座、理農學部增設兩個講座。文政學部擴充為25個講座、理農學部26個講座(敕令第409號)。 
    • 文政學部增設商法講座,理農學部增設地質學第二(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地質學)、化學第三(無機化學)講座。
  • 1938年1月11日,醫學部增設臨床系8個講座,共擴充為20個講座。
    • 增設內科學第二、外科學第一、外科學第二、產科學・婦人科學、小兒科學、眼科學、皮膚科學・泌尿器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講座。
  • 1938年4月1日,合併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在那裡設置醫學部附屬醫院。
  • 1939年1月1日,醫學部增設四個講座,合計共24個講座。
    • 增設衛生學、內科學第三、精神病學、齒科學講座。
  • 1939年4月27日,附設熱帶醫學研究所。
  • 1940年3月30日,在理農學部,增設釀造學講座,將農產製造學・製糖化學講座改稱為製糖化學講座。理農學部共擴充為27個講座。
  • 1941年4月4日,設置預科。理農學部增設家畜衛生學講座,共擴充為28個講座。
  • 1942年,預科移轉至七星郡士林街石角。
  • 1943年1月1日,設置工學部。
  • 1943年3月13日,附設南方人文研究所(敕令第124號)・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敕令第125號)。
  • 1943年4月1日,理農學部劃分為理學部與農學部(敕令第298號)。附屬農林專門部脫離並遷往台中市,改制為台灣總督府台中高等農林學校(即現在國立中興大學)
    • 在理學部,增設植物學第三講座(植物形態學)。在農學部,增設畜產學・熱帶畜產學第二、家畜病理學講座。理學部共有12個講座、農學部共有19個講座。
  • 1943年7月1日,工學部開課。
    • 在工學部,設置機械工學第一(機械設計法、機械學、機械力學)~第二(蒸汽原動機)、電氣工學第一(電氣理論)、第二(電氣通信)、第三(電氣機械)、應用化學第一(酸鹼工業、鹽類、肥料及瓦斯等)、第二(珪酸、鹽、工業化學(水泥及玻璃))、第三(工業電氣化學)、第四(炭水化學及發酵)、土木工學第一(混凝土工學)、第二(橋梁)、第三(上水及下水)、材料強弱學、工業物理學、應用數學・力學、工業分析學,共計16個講座。
  • 1944年4月4日,理學部增設一個講座、農學部增設二個講座。理學部擴充為13個講座、農學部21個講座(敕令第229號)。
    • 理學部增設化學第四(天然物有機化學)講座。農學部增設農學・熱帶農學第五(工藝作物學)、家畜內科學講座。
  • 1944年7月1日,工學部增設10個講座,共擴充為26個講座。
    • 在工學部,增設機械工學第三(內燃機關)、第四(水力學及水力機械)、第五(機械工作法)、電氣工學第四(電力及應用)~第五(電氣測定法)、應用化學第五(石油及燃料)、土木工學第四(河川及港灣)~第五(鐵道及道路)、金屬材料學、工業地質學講座。工業分析學講座改稱為工業分析化學講座。
  • 1945年4月10日,農學部增設一個講座、工學部增設五個講座。農學部擴充為22個講座、工學部31個講座。
    • 在農學部,增設家畜外科學講座。在工學部,增設機械工學第六(冷凍機冷藏法及冷房化學機械)、電氣工學第六(高周波電氣工學)、應用化學第六(脂肪油、芳香油、合成化學工業)、土木工學第六(構造力學)、建築學講座。
  • 1945年11月15日,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稱國立臺北大學。
  • 1946年1月,正式定名為「國立臺灣大學」。

組織概覽

编辑

1945年(昭和20年)的台北帝大組織如下。

本部 庶務課
会計課
学生課
附屬圖書館
文政学部 哲学科
史学科
文学科
政学科
理学部 化学科
動物学科
植物学科
地質学科
附屬植物園
農学部 農学科
農業經濟学科
農業土木学科
農藝化学科
獸医学專攻
附属農場
医学部 附属医院
工学部 機械工学科
電氣工学科
應用化学科
土木工学科
預科 文科
理科理農類
理科医類
理科工類
附属医学專門部
熱帶医学研究所 熱帶医学科
熱帶衛生学科
細菌血清学科
化学科
厚生医学科
庶務課
士林支所[5]
台中支所
台南支所
南方人文研究所 第一部
第二部
庶務課
南方資源科学研究所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實驗所
庶務課

人事

编辑

總長

编辑
  1. 幣原坦(1928年3月-1937年9月)
  2. 三田定則(1937年9月-1941年4月)
  3. 安藤正次(1941年4月-1945年5月)
  4. 安藤一雄(1945年5月-1945年8月?)

文政學部長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藤田豐八
(1869–1929)
1928年3月17日 1929年7月15日
2   村上直次郎
(1868–1966)
1929年8月23日 1932年6月28日
3 安藤正次
(1878–1952)
1932年6月28日 1934年6月5日
4 今村完道
(1884–1949)
1934年6月5日 1937年6月4日
5 矢野禾積
(1893–1988)
1937年6月4日 1940年3月31日
6 移川子之藏
(1884–1947)
1940年3月31日 1942年3月31日
7 岡野留次郎
(1891–1979)
1942年3月31日 1944年3月31日
8 世良壽男
(1888–1973)
1944年3月31日 1945年11月15日

理農學部長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大島金太郎
(1871–1934)
1928年3月17日 1934年1月27日
2 青木文一郎日语青木文一郎
(1883–1954)
1934年2月8日 1936年3月31日
3 山根甚信
(1889–1972)
1936年3月31日 1938年3月31日
4 素木得一
(1882–1970)
1938年3月31日 1940年3月31日
5   早坂一郎
(1891–1977)
1940年3月31日 1941年4月30日
6 素木得一
(1882–1970)
1941年4月30日 1942年3月31日
7 青木文一郎日语青木文一郎
(1883–1954)
1942年3月31日 1943年3月31日

理學部長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青木文一郎日语青木文一郎
(1883–1954)
1943年3月31日 1944年3月31日
2 平坂恭介
(1887–1965)
1944年3月31日 1945年11月51日

農學部長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三宅捷
(1894–1967)
1943年3月31日 1944年3月31日
2 德岡松雄
(–)
1944年3月31日 1945年11月51日

醫學部長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三田定則
(1876–1950)
1936年1月1日 1937年10月9日
2 永井潜日语永井潛
(1876–1957)
1937年10月9日 1939年7月31日
3 森於菟
(1890–1967)
1939年7月31日 1941年7月11日
4 富田雅次
(1889–1967)
1941年7月11日 1942年10月3日
5 小田俊郎
(1892–1989)
1942年10月3日 1944年9月30日 國際法院副院長小田滋之父。
6 森於菟
(1890–1967)
1944年9月30日 1945年11月15日

工學部長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安藤一雄
(1883–1973)
1943年5月28日 1945年5月26日
2 庄司彥六
(1890–1966)
1945年5月26日 1945年11月15日

附屬農林專門部主事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大島金太郎
(1871–1934)
1928年4月1日 1934年1月27日
2 八谷正義
(1891–1984)
1934年2月8日 1938年5月4日 後為廣島縣庄原市長。
3 野田幸猪
(–)
1938年5月4日 1943年4月1日

附屬醫學專門部主事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三田定則
(1876–1950)
1936年4月1日 1937年10月9日
2 永井潜日语永井潛
(1876–1957)
1937年10月9日 1939年7月31日
3 森於菟
(1890–1967)
1939年7月31日 1941年7月11日
4 安達島次
(–)
1941年7月11日 1945年11月15日

南方人文研究所長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移川子之藏
(1884–1947)
1943年3月15日 1945年11月15日

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長

编辑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濱口榮次郎
(1892–1970)
1943年3月15日 1945年11月15日

著名教授

编辑

學生人數

编辑
1928年(昭和3年)4月臺北帝國大學學生人數
文政學部 理農學部 合計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學生 16 3 0 33 3 0 49 6 0
1934年(昭和9年)4月臺北帝國大學學生人數
文政學部 理農學部 合計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學生 49 16 0 53 10 0 102 26 0
1940年(昭和15年)4月臺北帝國大學學生人數
文政學部 理農學部 醫學部 合計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日本人 臺灣人 朝鮮人
學生 82 5 0 86 4 1 70 74 1 238 83 2
大學院學生 1 0 0 0 1 0 0 1 0 1 2 0
選科生 2 0 0 0 0 0 0 0 0 2 0 0

軼事

编辑

從1988年臺灣解嚴開始,臺大已然以1928年帝大創校作為慶祝的對象,於1988年11月臺大出版了《榮耀與分享 : 台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1990年《歡聚與期勉 : 台大創校六十大慶活動紀實》兩書,1995年又出版了《臺大五十年》。在2007年,帝大校史獲得臺大校方追認,臺大的起點從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前推至1928年(昭和三年),舉辦80週年校慶。

相關資料

编辑
  • 《臺北帝國大學第壹回海南島學術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外事部,1942年6月。
  • 《接收臺北帝國大學報告書》
  • 《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生徒生活調查》
  • 《臺北帝大的生活》
  • 《芝蘭》
  •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創立六十年記念》
  • 松本巍著,蒯通林譯,《臺北帝國大學沿革史》
  • 鍾清漢著,《日本植民地下における台湾教育史》
  • 久保島留吉編,《臺灣帝國大學設立論》,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0。

期刊

编辑
  • 《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1996。[7]
  • 《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第二號,1997。[8]

期刊論文

编辑
  • 黃得時,〈從臺北帝國大學設立到國立臺灣大學現況〉,《臺灣文獻》,第26卷第4期、第27卷第1期(1976年)。
  •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2009年9月),頁87-132。

研究報告

编辑
  • 李恒全,〈關於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史的考察:以幣原坦之設立構想為中心〉(「台北帝国大学成立史に関する一考察:幣原坦の設立構想を中心に」),《神戶大學大學院人類發展環境學研究科研究紀要》(『神戸大学大学院人間発達環境学研究科研究紀要』),第1卷第1號(2007年11月),頁45-64。
  • 小林文男,〈日本殖民地下臺灣之高等教育:臺北帝國大學之組成與性質〉(「日本植民地下台湾の高等教育:台北帝国大学の構成と性格」),《關於戰前日本之殖民地教育政策綜合研究》(『戦前日本の植民地教育政策に関する総合的研究』),1994年。

學位論文

编辑
  • 鄭麗玲,〈帝國大學在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以臺北帝國大學為中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 張幸真,〈臺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臺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臺灣大學物理系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 鄭怡如,〈臺北帝大時期太平洋島嶼的植物資源調查〉,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注釋

编辑
  1. ^ 在9所帝國大學中,即有6所的學校名字,是以「城市名」來命名之。
  2. ^ 李恒全. 〈關於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史的考察:以幣原坦之設立構想為中心〉(台北帝国大学成立史に関する一考察:幣原坦の設立構想を中心に) (PDF). 《神戶大學大學院人類發展環境學研究科研究紀要》. 2007-11-09, 第1卷 (第1號): 頁45–64 [2021-06-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3-04) (日语). 
  3. ^ 張幸真. 〈臺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臺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臺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03年: 頁77 (中文(臺灣)). 
  4. ^ 臺北帝大正式接收後,翌日《臺灣新生報》即刊出:「臺北大學於昨(十五日)由教育部特派員羅宗洛奉命前往接收……下午三時半接收完畢,關於圖書儀器之點收正在進行收,該校即改為國立臺北大學,現各部均照常工作,繼續上課……。」〈臺北大學正式接收 即招考新生造就本省青年〉,《臺灣新生報》1945年11月16日,2版。
  5. ^ 位於台北州七星郡士林街福德洋大字山子腳小字,專攻細菌學的預防治療品等之研究、調查或試驗結果的物料之製造及配付相關事務。二戰結束後,仍繼續從事於血清疫苗之研究,及生產台灣所需之疫苗。但後來蔣介石看上隔壁農業試驗所士林園藝試驗支所環境清幽,後有劍潭山做為屏障,便將該處作為住所,連帶周圍地區多處被劃為軍區,該處從此成為憲兵營區,改稱「梅莊」,即「憲兵二○一指揮部」,負責保護蔣介石住所的警衛工作。在兩位蔣總統去世、蔣宋美齡女士遠走美國及近年隨憲兵精實案進行檢討後,已將二○一指揮部裁撤。現重新裝修規劃為「參謀總長官邸」之用。
  6. ^ 張幸真. 〈臺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臺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臺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03年: 頁20 (中文(臺灣)). 
  7. ^ 吳密察. . 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 1996, 1 –通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8. ^ 曾士榮. 從「台北帝大」到「台灣大學」—戰後文化重編之個案研究(1945~1950). 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 –通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相關條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