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個傳統區域,可視之等同於臺江區,範圍大致為:北到工業路,東至鴨姆洲,西、南瀕閩江邊,是時期對福州城南門外一帶的統稱,該名沿用至今。

名稱

编辑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南臺山築臺受封為閩越王,該臺稱越王臺。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至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余善在大廟山臨江(閩江)垂釣,後築臺稱釣龍臺。

翁承瓚的著作《南臺路書事》一書,這是「南臺」一詞較早的歷史記錄。

开平二年(908年),閩太祖在福州築「夾城」,「登南城翹望,有臺[1]臨江」。「臺江」和「南臺」故而得名[2]

梁克家在《三山志》裡的也有:「南臺,城南有越王釣龍臺,故名。」和「自唐大曆以前,閩城通得祀者四:南臺、善溪、城隍與此而已。」的記載。

宋名相趙汝愚也曾在釣龍臺下的潭尾街留下題刻:「古南臺」。

定義

编辑

狹義

编辑

狹義的南臺即傳統意義上的南臺,原為古城福州之南郊,亦稱臺江。

廣義

编辑

廣義的南臺即傳統意義上的南臺和倉山的一部分。在宋代詩人陸游在福州任職期間寫有《渡浮橋至南臺》詩曰:「客中多病費登臨,聞說南臺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寺前鐘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白髮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蔭。」這裡的「南臺」指的是臺江區彼岸的倉山區。當時陸游從福州城內,經現在的臺江區,過「九軌浮橋」至現在倉山區的天寧寺尋游。他稱「天寧寺」為「南臺」。「天寧寺」附近盛植梅花,「十里花為市,千家玉作林」,有「瓊花玉島」之稱,其中「梅嶺冬晴」為「南臺十景」之一。故此準確地說,「南臺」是泛指「臺江」的南北兩岸,包括現在的臺江區倉山區的沿江區域。[3]

文化

编辑

南臺是中國南方近代西學東漸」的窗口之一,是閩都文化的內容之一。

口音

编辑

臺江口音,又稱城外福州話,是閩語福州話的一種子方言(或稱口音),指以往居住在福州市南臺地區一帶的居民(老鄉里)所操閩語之地方口音。

習俗

编辑

南臺的習俗繁多,在福州各老城區中保存得較為完整。

南臺做年清明節乞巧節中秋節冬至的節日習俗與閩中十邑地區相仿。

文物

编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编辑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编辑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编辑

建築

编辑

南臺的特色建築有大厝柴欄厝中平路一帶亦有近代西洋風格的建築

秦漢開始,位於南蠻之地的閩地先民吸收中原文化,形成富有福建特色的建築。近代受西方的建築風格影響,南臺的建築出現了新的變化,又融入了西方的元素。

大厝

编辑

大厝是閩都民居的典型代表,是當時有錢商人的住宅。

大門一般分為三道(三重門)。防火牆是傳統的烏黑灰馬鞍牆。其中三重門中間的大門,是真正的大門。

大厝主要分佈在上下杭地區。

柴欄厝

编辑

是富有閩地特色的傳統民居,比大厝相對簡陋和狹窄。這種建築開間小,進深大,形如竹筒。一般分為兩層,臨街第一層一般是店鋪或是大廳,二樓才是生活房間,且做大水時可把家具等生活用品移至二樓生活。

騎樓

编辑

騎樓最早出現在福州中亭街一帶。後來因舊城改造中被拆除。

現狀

编辑

南臺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具有福州傳統特色的建築比較多,市井風格濃郁,別具一格,可說是最能體現福州本土文化特色的區域。

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南臺居民逐漸遷往其他地區,而大量外來人口遷入(老城區空心化),城市化致使南臺部分地區遭拆遷。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臺:指越王臺、釣龍臺。
  2. ^ 概述. 台江区志.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3. ^ 福州的南台和南台岛. [2010-08-1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