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師達
區師達神父 (Padre Aureo Castro Nunes e Castro,1917年—1993年1月21日),出生於葡萄牙亞速爾群島皮庫島。
區師達神父於1931年抵達澳門,於入聖若瑟修院修讀神學,師從馬連尼(Ferdinando Maberini)、慈幼會會士司馬榮 (Wilhelm Schmid)及顏儼若,學習唱名、樂理、和聲等,於1943年晉鐸。
區師達神父早年任修院教授、專職司鐸、天主教澳門教區代表等職,後被委任為聖老楞佐教堂本堂神父及《號角報》社長。其他職位包括利宵中學及澳門商業學校合唱團導師、宗教倫理科教師。
1951年赴里斯本的葡萄牙音樂學院進修,攻讀聲樂與鋼琴,師從Biermann、Arminda Correia及Croner de Vasconcelos,並在里斯本大學合唱團擔任指揮家、音樂學家Mario Sampayo Ribeiro之助理。1958年獲作曲名譽學位。留學期間完成了為合唱團及風琴而作的、名為Tres Conrais Melodias Gregorianas的第一號奏鳴曲、第二號奏鳴曲、第一號小奏鳴曲和名為His Te Deum的第二號小奏鳴曲,於里斯本天賜·聖若望教堂首演。
區師達回澳門後推廣宗教歌曲,於1959年創立「複音合唱團」。1962年與Cesar Brianza神父創立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 (Académia de Musica de S. Pio X)並擔任院長。1971年於香港出版了兒童鋼琴組曲《小妹妹之舞》 (Danças da Siu Mui Mui,1967-68)。除教學外,更舉辦免費音樂會,邀請國際知名音樂家到澳門表演。
1983年區師達與英國作曲家邦拿 (Stuart Bonner)及一群業餘愛好者創辦了澳門室內樂團,係澳門樂團前身。1984年,澳門室內樂團轉至澳門文化司署轄下管理。
區師達一生推廣音樂不遺餘力,在作曲、教育都廣受推崇,桃李更遍布葡萄牙、法國、瑞士、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地。澳葡政府兩次頒發文化功績勳章(1987年和1990年)給區師達。區師達於1993年1月21日於仁伯爵綜合醫院辭世,享年76歲,其後永葬於聖味基墳場。
作品
编辑以氏已知的在港澳出版的鋼琴、風琴作品而論,其風格由巴洛克的賦格到融合中國元素的新古典作品都有。作於五十年代中期的奏鳴曲和小奏鳴曲,反映了當時歐洲流行樂風的影響。其中兩部年份不可考的賦格 (Fuga a Tres Partes和Fuga Coral)風格與Tres Conrais Melodias Gregorianas相似。Fuga Coral是專為風琴而設,Fuga a Tres Parte和Tres Conrais Melodias Gregorianas可以以風琴演奏,其餘都假定是為鋼琴而作的。
《小妹妹之舞》、《澳門景色》 (Cenas de Macau)及Nostalgia都以中式節奏及五聲音階為基礎,反映他對中國音樂的認識和融會貫通的情形。除了《小妹妹之舞》外,其餘兩部作品年份皆不可考。一個說法是根據一份手稿與第一號奏鳴曲和Tres Conrais Melodias Gregorianas的相似性,指出《澳門景色》作於五十年代留葡時期;另一個版本手法更圓熟,第三樂章的和聲更近似於第一號小奏鳴曲,但最終被放棄。《小妹妹之舞》和Nostalgia相信在葡國起稿,回澳建立學院後完成:兩部作品分別在鋼琴系列作品 Chinese Rhythms中編號第六及第八 (但由於兩部作品於1971年出版,而其他作品之前未有出版,故可推定其他編號作品並未寫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