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和平獎

(重定向自列宁和平奖

“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国际奖(俄语: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Ленинская премия «За укрепление мира между народами»)是蘇聯為抗衡諾貝爾獎而頒發、以列寧命名的獎項。此獎項由一個蘇維埃政府所任命的評審小組頒發,以表揚“強化人民之間和平”的人士。它起初名為“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後來改為國際列寧獎。與諾貝爾和平奬只頒予一人不同,列寧和平獎通常頒予幾名個別人士。此獎主要頒突出的共產黨人、又或者並非蘇維埃公民的蘇聯支持者。

列宁和平奖
國際列寧和平奬奖章
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授予
類型国际和平奖
创立1956年9月6日
国家 苏联
資格世界所有人
頒予促进世界和平
狀態不再颁发
统计
首次授勋1956年
末次授勋1990年
級別
相關斯大林和平奖

历史

编辑

1949年12月2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法令设立“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它于1950年至1955年颁发。奖金是10万卢布。共有45人获得该奖项。1956年,根据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作出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报告,该奖于9月6日被更名为“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国际奖,即“列宁和平奖”。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56年9月6日命令如下:

  • 更改“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的名称为“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国际奖。
  • 获得列宁国际奖金的人将会得到:(一)列宁国际奖金得奖人奖状;(二)刻有列宁像的金质胸章;(三)十万卢布的奖金。
  • 在1950年至1955年时期内“加强国际和平”国际奖金的得奖人,将会重新得到上述得奖项目中的第一、二两项。
  • “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国际奖金由列宁国际奖金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名额为十人。
  • 推选“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国际奖金得奖人人选的办法和授予这种奖金的条件,由列宁国际奖金委员会拟定公布。[1]

1957年6月,相关会议通过了列宁和平奖候选人和获奖条件的决议:

  • 凡在科学著作、文艺作品或社会活动、宗教活动等方面对加强国际和平有杰出贡献的人,不问他们的政治观点、党派、宗教信仰和种族,都可以获得国际列宁奖金。受奖人选最后由委员会决定。
  • 奖金候选人的提名都是到每年的12月31日截止,授奖在下一年5月举行。
  • 推荐候选人需要把简历和其他能说明他们的科学著作、发明创造、文艺作品和社会活动以及证明他们对加强和平的价值的必要材料寄到莫斯科国际列宁奖金委员会。[2]

获得者

编辑

1950年代

编辑
1956年度[3]
国籍 姓名 身份 授奖日期 知名于
  印度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物理学家 和平运动参与者
  法國 埃马尼埃·达斯迪埃-德拉维热里 作家 约里奥-居里的战友
  阿根廷 玛丽亚·罗莎·奥利弗 新闻记者 和平运动参与者
  苏联 尼古拉·吉洪诺夫 诗人 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
  錫蘭 乌达肯达瓦拉·萨拉南卡拉·铁罗 佛教法师 曾自愿去圣诞岛抗议英国氢弹试验
  義大利 丹尼洛·多尔奇 作家 积极反对军事集团政策、争取禁止原子武器和氢武器
  奥地利 海因里希·布兰德魏纳 法学教授 领导奥地利和平运动、积极主张裁军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法國 路易·阿拉贡 积极维护和加强和平,同时庆祝六十岁生日[4]
1957年度[5]
国籍 姓名 身份 授奖日期 知名于
  日本 安井郁 国际法教授
  东德 阿诺德·茨威格 作家 1958年11月18日[6]
  法國 路易·赛扬 社会活动家 1958年11月4日[7] 世界工联总书记
  瑞典 阿图尔·伦德奎斯特 作家 1958年10月27日[8]
  捷克斯洛伐克 约瑟夫·赫鲁玛德卡 教授
1958年度[9]
国籍 姓名 身份 授奖日期 知名于
  苏联 尼基塔·赫鲁晓夫 社会活动家 1959年5月16日[10]
  美国 威廉·杜波依斯 作家
  东德 奥托·布赫威茨 社会活动家
  希腊 柯斯塔·瓦尔纳利斯 作家
  英国 艾佛·蒙塔古 政论家
1959年度[11]
国籍 姓名 身份 授奖日期 知名于
  印度尼西亞 蘇卡諾 印尼总统
  美国 赛勒斯·伊顿 工业家
  法國 洛朗·加桑诺瓦 社會活动家 法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联 亚历山大·考涅楚克 作家
  伊拉克 阿齐兹·谢里夫 社會活动家 伊拉克和平战士全国委员会秘书长

1960年代

编辑
1960年度[12]
国籍 姓名 身份 授奖日期 知名于
  古巴 菲德爾·卡斯特羅 社會活动家 争取古巴自由和独立
  几内亚 塞古·杜尔 社會活动家 几内亚民主党奠基人
  印度 拉米希瓦里·尼赫鲁 社會活动家 积极参加印度妇女运动,热情捍卫全面裁军思想
  羅馬尼亞 米哈伊尔·萨多维亚努 作家 1961年5月12日[13] 积极为和平而斗争
  黎巴嫩 安托万·若尔茹·塔伯特 社會活动家 反对外国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
  波蘭 奥斯塔普·德乌斯基 社會活动家 世界和平运动倡导者
  澳大利亞 威廉·莫罗 社會活动家 澳大利亚工党组织者之一,全面彻底裁军建议的热情支持者
1961年度[14]
国籍 姓名 身份 授奖日期 知名于
  加纳 克瓦米·恩克鲁玛 社會活动家 1962年7月2日[15]
  西班牙 畢卡索 社會活动家
  匈牙利 道比·伊斯特万 社會活动家
  巴基斯坦 法伊兹·艾哈迈德·法伊兹 诗人
  智利 奥尔加·波布莱特 社會活动家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内容,歡迎參與翻譯

1970年代

编辑

1980年代

编辑

1990年代

编辑
1990年度[35]
國籍 姓名 身份 授獎日期 知名於
  南非 纳尔逊·曼德拉 社會活動家 1990年 領導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

參見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苏联把给予世界杰出的和平战士的奖金 改称为“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国际奖金. 人民日报. 1956年9月9日: 第5版. 
  2. ^ 国际列宁和平奖金委员会 决定推荐候选人的办法. 人民日报. 1957年6月6日: 第5版. 
  3. ^ 印法苏等国著名活动家 荣获列宁和平奖金. 人民日报. 1958年1月2日: 第4版. 
  4. ^ 法国名作家阿拉贡 荣获列宁和平奖金. 人民日报. 1957年11月30日: 第5版. 
  5. ^ 安井郁等五位和平战士 荣获列宁和平奖金. 人民日报. 1958年5月31日: 第5版. 
  6. ^ 德国作家茨威格 接受列宁国际和平奖金. 人民日报. 1958年11月20日: 第5版. 
  7. ^ 世界工联总书记路易·赛扬接受列宁国际和平奖金. 人民日报. 1958年11月8日: 第4版. 
  8. ^ 瑞典作家伦德奎斯特 荣获列宁国际和平奖金. 人民日报 (斯德哥尔摩). 1958年10月30日: 第5版. 
  9. ^ 维护和加强和平事业的卓越战士 赫鲁晓夫等荣获列宁国际奖金. 人民日报. 1959年5月2日: 第3版. 
  10. ^ 赫鲁晓夫接受列宁和平奖金. 人民日报. 1959年5月17日: 第3版. 
  11. ^ 苏加诺、伊顿等五人 获去年列宁国际奖金. 人民日报. 1960年5月5日: 第6版. 
  12. ^ 在维护和加强和平的斗争中树立卓越功绩. 人民日报. 1961年5月3日: 第5版. 
  13. ^ 萨多维亚努接受列宁国际和平奖金. 人民日报 (布加勒斯特). 新华社. 1961年5月14日: 第3版. 
  14. ^ 列宁国际和平奖金委员会颁布获奖者名单 恩克鲁玛等人荣获奖金. 人民日报. 1962年5月2日: 第3版. 
  15. ^ 国际简讯. 人民日报. 1962年7月4日: 第3版.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63 (俄语). 
  17. ^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65 (俄语). 
  18. ^ 18.0 18.1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64 (俄语). 
  19. ^ "Modibo Keita."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2nd ed. 17 Vols. Gale Research, 1998.
  20. ^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89 (俄语). 
  21. ^ 21.0 21.1 21.2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66 (俄语).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67: 623 (俄语).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68: 622 (俄语).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69: 607 (俄语).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3.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俄语).  In some cases in GSE's 3rd edition the year is that, "in which" the Prize was awarded, in other cases – "for which". Hence, the year "1970" there seems to be the Prize "for 1969" or "for 1968–1969"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72: 618 (俄语). 
  27. ^ 27.0 27.1 27.2 27.3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73: 634 (俄语). 
  28. ^ 28.0 28.1 28.2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75: 653 (俄语).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77: 633 (俄语).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79: 573 (俄语).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80: 577 (俄语). 
  32. ^ 32.0 32.1 32.2 32.3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83 (俄语).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85: 571 (俄语).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87: 599 (俄语). 
  35. ^ The Great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91. vol. 1, p. 759 (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