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
(重定向自休致)
致仕是指古代東亞官員退休。中文中,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个同義詞。和现代退休制度最大的不同在於,古代政府通常不会为低階退休官员提供年金形式的养老金[1]。
中国
编辑《禮記·曲禮上》記「大夫七十而致仕」。中國古代官員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可提前。对于官员是否强制退休、退休年龄,历代政府规定不尽相同。宋太宗時「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宋朝官員七十歲可告老還鄉,享恩蔭可蔭補,每月退休金是原來俸祿的一半。退休前可升一階官職,少數可由皇帝特批升兩階。退休後遇朝廷大禮或皇帝登基、慶壽等大典,可再升一階。年過七十歲沒有主動退休會被御史臺糾察令其退休,並取消蔭補優惠。[2]
《北史·韦孝宽传》:韦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北宋陈执中出任陈州郡守,认为录事参军蔡黄裳年紀大,要他自请退休;蔡黄裳本來不肯,但不敵陈执中威胁,只得被迫致仕,晚年流寓陈州[3]。
明朝初期,朱元璋时,文武官员可在六十岁时退休。此后,部分世袭武官,可在五十岁退休。明孝宗时规定,官员可在四十岁时提出退休[1]。
致仕待遇
编辑官員致仕退休後,可依在職時薪俸領取退休年金,一般而言分以下三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