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真形圖,題為東方朔編,實際應出於漢末魏晉之際,為中國古代道士繪製的一種特殊山嶽圖,在道教中用以「辟兵凶逆」,為符籙之最古者[1][2]。後世此書傳本甚多,今《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玄部靈圖類。另有《雲笈七籤》本,收入該書卷七九。今河南登封縣嵩山中嶽廟內存此圖碑刻。

萬曆刻本《遵生八箋》中的兩幅《五嶽真形圖》
明傳仇英繪《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末尾的五岳真形图,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古今圖書集成》中的“唐五嶽真形鑑圖”
古今圖書集成》中的五嶽真形圖

題解

编辑

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霍山

真形,本來的形象;真實的形體或形象[3]。五嶽真形,即五嶽的山水之象,其形勢「盤曲迴轉,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似於奮筆,鋒鋩暢乎嶺崿」[4]

內容

编辑

其一為〈五嶽真形圖序〉,概述五嶽四山(即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青城山廬山霍山潛山)之真形與靈跡。內稱五嶽四山之「真形圖」乃取象山水曲折參差之狀圖寫而成,出自神農黃帝之世。凡人有此真形圖,入山不迷,可避兵災毒害。又稱五嶽四山皆有神靈,並逐一列舉每山之山君及其部領群仙玉女之數[2]

其二為〈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首載「五嶽山真形文」一幅、「三天太上大道君長生符」六枚。其次列舉五嶽四山真形圖九幅,每圖前各有符一枚。各符圖後有文字,略敘書寫佩帶符圖之法[2]

其三〈洞元靈寶五嶽真形圖〉,此篇符圖文字與古本略同,惟符文筆畫較細,並且各真形圖內外有小字注文。疑此篇乃宋代傳世之《五嶽真形圖》別本[2]

相關著作

编辑
  • 《太上洞玄靈寶五嶽神符》
  • 《五嶽真形圖序論》
  • 《靈寶无量度人上經大法》的〈五嶽真形品〉

考據

编辑

據推斷《五嶽真形圖》應該源自一種由高山絕頂向下俯視的鳥瞰圖,或者說是山嶽平面圖。後代通行的《五嶽真形圖》,往往完全脫離實際地理形勢,只是標繪爲一種圖形、符籙符號,含有護符成份在內,已無地形圖之作用[1]

參考文獻

编辑
  1. ^ 跳转到: 1.0 1.1 辛德勇. 記東方朔《五嶽真形圖序》存世 最早的寫本 (PDF). 九州. [2016-06-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8-16). 
  2. ^ 跳转到: 2.0 2.1 2.2 2.3 胡孚琛 (编). 中華道教大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75. 
  3. ^ 真形. [2016-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4. ^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并序. [2016-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5). 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盤曲迴轉陵阜,形勢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似於奮筆,鋒鋩暢乎嶺崿。雲林玄黃,有如書字之狀。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縱趨向,因如字之韻,而隨形而名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