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九省流通券
东北九省流通券,簡稱東北券,是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45年11月2日公布《中央银行东北九省流通券发行办法》,从1945年12月21日起,在东北国统区发行的区域性流通货币,限在东北九省流通,取代滿洲國發行的滿元。东北九省流通券起初的币值为法币的十倍。1948年3月,允许法币出关,比价为1:10元法币。至1948年5月,已经发行了1万亿亿元。1948年8月20日停止发行,代替发行金圆券,至1948年10月底“在东北发行金圆券25,200万元”。
历史
编辑因苏军进入东北后发行军用票,其票值与法币有差别。而东北经济财政情形,势必异于关内。在国民政府对于法币未有整理办法以前,东北发行应暂独立。1945年9月29日,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与财政部长俞鸿钧商议,得其同意。10月7日,张嘉璈与行政院长宋子文会议,亦予同意。正式决定单独发行一种货币,与目下东北流通之货币并行使用。
东北九省流通券刚开始发行的券种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百元。后来,因第二次国共内战延续,物资奇缺,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屡屡受挫,其发行量越来越大,发行的面值也越来越大,致使其急剧贬值。1948年1月发行1,000元券、3月发行2,000元券、4月发行5,000元券、5月发行1万元券。1948年3月,中央银行长春分行发行票面额更大的流通券——本票,面额有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450万元,直至18,000万元一张的本票,还有不定额本票,共发行13种。印制本票的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于是,长春分行干脆印制空白本票,任意填写面额。按照军方要求,长春分行员工70多人实行倒班制,一天24小时不停工,手工填写本票面额,面额达到几亿元、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然后加盖经理、会计系系长印章、签名章。完成后,即可用于军粮和日用品的购买。最后发展到手工填写本票的最高面额为200亿元,创下中国货币史上钞票最大面额的纪录。郑洞国在回忆录中写道:“最初高粱米只几元一斤,最后3亿元一斤。由飞机空投1万元一张的钞票已无用处,我不得不让中央银行长春分行发行本票,票面数额最初只有几十万元一张的,后来提高到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一张。临到长春解放前,1两黄金也换不来几斤高粱米,货币实际上已失去作用。”据统计,围困长春期间,长春分行共发行本票138万亿元;长春解放前夕,只剩下5至6万人。按此计算,长春每人要承受23亿元左右的沉重负担。
1948年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决定废止法币与东北流通券,发行金圆券。
参考文献
编辑- 《吉林省志·金融志》第二篇 货币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货币 第二节 东北九省流通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