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
39°55′06″N 116°23′22″E / 39.91835°N 116.38940°E
历史
编辑养心殿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建成於嘉靖十六年以前,曾作為明神宗寢宮,[2]明朝崇祯年间,太监劉若愚所著《酌中志·卷十七 大内规制纪略》載:
過月華門之西,曰膳廚門,即遵義門。向南者曰養心殿。前東配殿曰履仁齋,前西配殿曰一德軒。後殿曰涵春室,東曰隆禧館,西曰臻祥館。殿門內向北者,則司禮監掌印秉筆之值房也。其後尚有大房一連,緊靠隆道閣後,祖制宮中膳房也。逆賢移膳房於怡神殿,而將此房改為秉筆值房。養心殿之西南,曰祥寧宮。宮前向北者,曰無梁殿,系世宗煉丹藥之處也。其制不用一木,皆磚石砌成者。月華門之西南巍然者,曰隆道閣……
由上文可知,明朝進遵義門之後,院內北側朝南者為養心殿,院內南側朝北者為“司禮監掌印秉筆之值房”;該秉筆值房的南側有“大房一連,緊靠隆道閣後”,原為膳房,後被魏忠賢也改為秉筆值房。養心殿西南有祥寧宮,祥寧宮前(祥寧宮南側)朝北者為無梁殿,是明世宗煉丹藥之處。月華門西南有隆道閣,隆道閣北側即上述“大房一連”。這個“大房一連”約為清朝遵義門內南側的膳房,而和祥寧宮無梁殿無關。
養心殿及其各配殿的得名,史籍無考。查“養心”二字,可見《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荀子·修身》:“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養心殿前西配殿“一德軒”之名“一德”,可見《易·系辭下》:“恆以一德。”養心殿前東配殿“履仁齋”之名“履仁”,可見焦贛《易林·大畜之需》:“躬體履仁,尚德止訟,宗邑以安,三百無患。”但具體得名淵源,仍不可知。
清朝初年,清世祖(顺治帝)病逝于養心殿。[1]康熙时期,“养心殿、武英殿等处管制造、带西洋人事。”[3]康熙四十八年一月二十五日(1709年3月6日),清圣祖(康熙帝)发上谕,表扬西洋人南怀仁、安文思、徐日升、利类思等为清廷效力,且在皇帝御体欠安时跪奏“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补之物,高年饮此,如婴童服人乳之力。谆谆泣陈,求朕进此,必然有益。朕鉴其诚,即准所奏,每日进葡萄酒几次,甚觉有益,饮膳亦加,每日竟进数次。朕体已经大安,伊等爱君之心,不可不晓谕朕意。今传众西洋人都在养心殿,叫他们知道。”[4][5]
康熙年间,養心殿曾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雍正初年養心殿總監造趙昌、李英貴等人被清洗後,造办处各作坊乃逐渐迁出内廷,養心殿便一直作为清朝皇帝冬天[6]的寝宫,乾隆年间又接受改造、添建,形成一组供皇帝召见群臣、理政、读书、居住的多功能建筑群。直到逊帝溥仪出宫,清朝共有八位皇帝(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逊帝溥仪)先后在养心殿居住。[1]世祖[1]、高宗[7]、穆宗[8]于养心殿内驾崩。
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在養心殿前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其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也分别居住在養心殿的體順堂、燕禧堂。[1]宣统帝在位期间,因其年幼,其父载沣在养心殿代为摄政,处理政事。“平时朝见在养心殿,正中设御座,东倒设监国摄政王座,座前均设案。王公百官向皇帝请安、谢恩等均向御座(空座)进行。摄政王召见时,大臣先向御座行礼,然后到东暖阁,在面西的王座前对话,王座旁备有矮杌凳,如摄政王命召对之员坐,即坐凳上,不命坐则侍立启对,命退即退。”[9]
隆裕太后从皇后升格为太后之后,从东六宫的钟粹宫移居西六宫的长春宫和太极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2月7日,总理公署秘书许宝蘅在日记中载,隆裕太后同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谈话达一小时,隆裕太后称:“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且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和代表,负责同南方各省和谈。[10]
1912年2月2日,许宝蘅在日记中载,他当天至总理公署,见国务大臣赴养心殿内同隆裕太后商酌优礼皇室条件,“闻太后甚为满意,亲贵亦认可”。同年2月3日,袁世凯便将经隆裕太后认可的《关于大清皇帝优礼之条件》九款、《关于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款、《关于蒙满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款,分列为甲、乙、丙三项电告南方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10]
1912年2月12日,6岁的宣统帝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诏逊位。逊位诏书颁布十天后,上海的《申报》于1912年2月22日刊发了题为《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的报道称,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未阅毕即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这时,反对逊位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称:“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入内,乃盖用御宝陈于黄案,“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10]
2015年12月,故宫博物院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养心殿开始闭门谢客。2018年9月3日下午,故宫养心殿正式启动古建筑修缮工程,预计在2020年故宫600岁“生日”时,以原状陈列的方式重新开放[11]。
建筑
编辑遵義門
编辑坐西朝東,進門為黃琉璃影壁一座,從南側繞過影壁即至養心門外的狹長院落的東端。
養心門
编辑為養心殿前的正門,坐北朝南,廡殿式琉璃門樓。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陡匾懸掛在養心門前檐下。[12]門前有一對鎏金銅獅子。門外有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該院添建連房三座,房高不逾墻,進深不足4米,是宮中太監、侍衛、值班官員的值宿之所。[1]這三座值房中,一座位於遵義門內的黃琉璃影壁背後(影壁西側);一座位於該值房以南至遵義門內南側,呈曲尺形,處在院落東南角;一座位於院落西端,平面呈“匚”形,填充了院落的西側及西北、西南角。養心門外正南面有玉影壁一座,養心門內正北面有木照壁一座。養心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小門,門內分別有一個曲尺形琉璃照壁,曲尺的角均朝向養心殿方向。
養心殿
编辑為“工”字形殿,即前殿、後殿之間用穿堂相連接。[1]養心殿前檐下懸掛“養心殿”陡匾。[12]
前殿
编辑面闊三間(通面闊3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2米)。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西次間接有卷棚抱廈。前檐檐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所以外觀形似九間。[1]
前殿明間
编辑皇帝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方懸掛雍正帝御書“中正仁和”匾。[1][12]寶座東側北面的小門上方懸掛“恬澈”匾(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寶座西側北面的小門上方懸掛“安敦”匾(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前殿明間南側掛“日監在茲”匾(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木制楹聯為“化日宏開仁壽宇,慈雲長煥吉祥光”(朱汝珍書,落款“臣朱汝珍敬書”)。[12]明間東、西墻上開門,門上方有毗廬帽。明間北側有一東西向的夾道,恬澈、安敦二門開在該夾道南側,夾道內懸掛“咸宜”匾、“大有”匾,以及“登祥”匾、“薦祉”匾(四匾均為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12]前殿明间的宝座后屏正面两侧有对联“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乾隆帝题),中间有乾隆帝题诗,原文为竖排自右至左书写,无标点,以下将竖排改为横排,格式不变,并添加标点:
西師歸振旅,東陸舒由庚。執徐奉執規,持躬凜
持盈。三白乵宿歲,萬機
简新正。閒中足養心,而予
有所怦。懷安豈良圖,無
逸斯元亨。自強勵不息,
善長時偕行。
— 庚辰新正御題
東壁懸掛乾隆御筆《養心殿銘》,西壁懸掛董邦達畫《溪山清曉圖》。乾隆御題詩:天淡雲閒古今情,新圖即景益分明。爽澄蘭沼波吹細,風度松林籟泛輕。白帝精神昨夜入,虛堂颯杳此時生。四家六法何須論,領略堂前妙趣呈。
東暖閣
编辑- 前殿明間東側的“東暖閣”曾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兩宮聽政處。[1]東暖閣內分成五室:
- 南半部:東暖閣前部東仙樓上,在乾隆、嘉慶時供佛,仙樓下向西設「東大寶座床」,兩側博古格各一,道光時寶座床前添矮床,兩旁設寶座椅;南半部為明窗,西側有門通往前殿的明間。南半部分為兩室,中間由花罩隔開:西側和中間為一大室,室東的花罩前設有朝西的寶座,垂簾聽政時由皇帝坐;東側為一小室,小室的仙樓東欄杆罩下設有東大雙座寶座床,垂簾聽政時由兩宮皇太后坐,前有一琴桌。垂簾聽政時,將二室之間花罩的簾子放下,兩宮皇太后在東側的小室,皇帝在西側的大室,即可垂簾聽政。大室南側的窗下設有坐榻。
- 寄所托:北半部中間小室,道光時改為「藏脩室」,咸豐仍改寄所托,同治年間改「福壽仁恩」匾,寢宮床,罩上掛「魚在藻」匾,《翁文恭日記》載同治皇帝崩於此。寄所托為後室門額,有聯曰:「汲古得修綆,守道無異營。」又聯曰:「書圃禮園無斁好,甌香研淨有餘清。」
- 西小室:北半部西側為一小室,光緒以前為隨安室,聯曰:「無不可過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北側窗下設寶座,朝南,寶座旁貼落後有一暗門,掛“味道清心”匾。南側有門通東暖閣南半部的大室,東側有門通壽寓春暉。
- 隨安室:北半部東側為一小室,光緒前為寢宮[13]、齋室[14],道光年間改書檢齋,咸豐時再改檢齋為溫室,該室北側設床榻,上方掛“隨安室”匾(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室內還有“松鶴齋”匾(康熙帝題,上鈐“康熙御筆之寶”印),“仁者壽”匾。[12]隨安室正南有一門,通東暖閣南半部的小室;西墻有一門,通往壽寓春暉。曾於道光朝改為「直內居」,每年所製春帖子皆懸於此。
西暖閣
编辑前殿明間西側的“西暖閣”分隔為數室:
- 東過道:南半部東側是東過道。東墻開門通往前殿明間。西墻開門通往勤政親賢,两侧贴有对联“梅报平安信,鸟传如意春”,此门内北侧背靠西墙立一紫檀木半出腿穿衣镜,可为大臣觐见皇帝时整肃仪容之用。[15]北墻上靠西有一窗戶可通佛堂東南角的小室,窗戶東側有一小門通往佛堂外東側的夾道,此夾道向北可通前殿明間北側的夾道。此夾道的西側板墻上開有南、北兩個窗戶,窗外是佛堂,北窗戶北側是佛堂的樓梯,南窗戶南側是一通往佛堂的門。
- 勤政親賢:南半部中間是皇帝閱看奏折、和大臣秘談的小室。[1]北側掛“勤政親賢”匾(雍正帝題),匾下挂有屏文(见下),其左右兩側對聯為“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出自張廷玉奏章,雍正帝題,[12]仿張蘊古《大寶箴》作,《大寶箴》亦出現於康熙朝御制櫃門上。東墻靠南有門,通往東過道;西墻靠北有門,通往三希堂的後室。勤政親賢北墙上挂的屏文为乾隆帝题写,原文为竖排自右至左书写,无标点,以下将竖排改为横排,格式不变,并添加标点:
- 三希堂:南半部西側为一小室,原名“温室”,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三希堂”,是乾隆帝的讀書處,其名取“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之意,堂內原來存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又傳為米芾臨摹)、王珣《伯遠帖》三件珍貴書法。三希堂分為南側的前室、北側的後室,二者中間有木隔扇。前室設有高低地炕,高炕東側的墻上掛“三希堂”匾(乾隆帝題,上鈐“乾隆御筆”印),兩側對聯為“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乾隆帝題)。[1]前室西墻上掛有通景畫一幅。後室北側正中擺放朝南的寶座。三希堂後室東墻開有兩門,靠南者通往勤政親賢,靠北者通往一條過道,過道向東可到佛堂南側仙樓下層,向北再折向西可到長春書屋。
- 佛堂:北半部為一佛堂。[1]佛堂中央有一座大型木制的無量壽寶塔,佛堂內四周設有仙樓,仙樓二層掛有許多唐卡。仙樓的樓梯設在東北角,為一東西走向的樓梯,緊靠北墻,下樓梯即正對前殿明間北側的夾道,向右即佛堂外東側的夾道。仙樓北側有窗戶。西側仙樓二層懸掛著“大圓覺”匾額,兩側對聯為“妙諦六如超眾有,善根三藐福群生”;二層供奉著10幅唐卡(南、北兩壁各一幅大唐卡,西壁五幅大唐卡,五幅中間的三幅上同時各掛一幅小唐卡);一層中央為一小室,小室安有花罩,花罩以東的南北兩側是門,小室西壁正中掛一“福”字,兩側對聯為“□□瑞雲盈宇宙,□□□□□□□”,北壁正中為一窗戶,窗戶兩側對聯為“□□□□□,乾坤一氣中”;一層南、北兩側朝東各開一門,進入南側的門向南再向西即可到長春書屋北門外,進入北側的門向北折向西,經西側仙樓西側的夾道向南也可直達長春書屋北門外。東側仙樓二層無對聯,供奉有多幅大唐卡;一層僅中間開門,門內小室的東壁設有一床榻,小室南、北兩壁各開一門,出北門可見仙樓的樓梯下方,以及位於樓梯南側的佛堂外東過道西板墻靠北的窗戶,出南門向東再出一門可到佛堂外東側的過道,出南門向南可到一小室,該小室位於佛堂的東南角,平面呈曲尺形;東側仙樓以東便是佛堂外東側的夾道。北側仙樓二層掛有一副對聯,供奉有多幅大唐卡;一層開有一門,門內北側為窗戶。南側仙樓二層掛有一副對聯,供奉有多幅大唐卡,一層向西即從三希堂後室東側出來的過道。
- 長春書屋:三希堂北側與佛堂之間有一小室,其北門外側的垂罩上懸掛“長春書屋”匾(匾朝北)。[1]長春書屋東門即上述從三希堂後室出來的過道,長春書屋北門出去即佛堂西側仙樓的南部,長春書屋西墻(即前殿西山墻)上原來開有一窗,此窗位於梅塢南側。
- 梅塢:西暖閣西側外接有一耳殿,是皇帝休息之處。[1]梅塢是乾隆三十九年添建。此殿坐北朝南,面闊一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從西暖閣西山墻辟門通往該耳殿,門額題“梅塢”,此門開在佛堂西側仙樓以西的夾道西墻上。梅塢前檐檻墻上是玻璃屜窗,再向上是冰裂紋欞格支窗、冰裂紋橫披窗。梅塢的西山墻上開有一小窗,窗外安裝有梅花紋窗罩,窗外為西圍房院。
- 無倦齋:佛堂西側,長春書屋北側
穿堂(工字廊)
编辑前殿明間正北側有穿堂,通往後殿明間。[1]穿堂的門上懸掛“積學儲寶”匾(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12]
後殿
编辑是皇帝寢宮,共五間。東西稍間是寢室,分別設有床,皇帝可隨意居住。[1]後殿外東、西兩端的南側均有南北走向的墻,將後殿分別和體順堂、燕禧堂前的院子隔開,墻上開門。
- 後殿西稍間(華滋堂):北側設床榻。東墻開門,門兩旁對聯為“榮生苑樹春光繞,瑞啓瑤臺矞采多”(張百熙書,落款“臣張百熙敬書”)。[12]華滋堂西北角掛有一幅“九九消寒圖”。
- 後殿西次間(昕宵勿怠):南側設坐榻,坐榻南側的窗戶上方掛“昕宵勿怠”匾(慈禧太后題)。[12]西墻開門,門上掛“華滋堂”匾(咸豐帝題)[12];門兩邊各有一窄而高的座鐘,座鐘頂端為鐘面,下部長形的鐘體上有對聯“八表山川徵樂壽,重霄日月燭升恆。”西次間北側設一对紫檀雲龍紋櫃,其間為一紫檀小櫃,小櫃上擺放一只座鐘,三櫃合為一體。兩高櫃之間的空當上部作一垂花罩門。這組櫃子恰與墻的尺寸吻合,是專為此處設計定做的。[15]
- 後殿明間(乾元資始):北側設坐榻,坐榻前方的花罩上掛“乾元資始”匾(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西側設花罩,花罩上東側掛“莊敬日強”匾(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12]北侧坐榻背后的墙上挂有屏文,原文为竖排自右至左书写,无标点,以下将竖排改为横排,格式不变,并添加标点:
- 後殿東次間(天行健):北側設寶座,寶座後的墻上有木制楹聯“應律璿樞臨太乙,敷天春色遍寰中”。寶座前設花罩,花罩南側上方掛“天行健”匾(慈禧太后題,上鈐“慈禧皇太后之寶”印)。東次間南側掛“含謨吐忠”匾(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東次間東墻開門,門兩旁對聯為“富貴三春景,平安兩字金”(書者待查),橫批為“自彊不息”(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12]
- 後殿東稍間(又日新):北側設床榻,上方掛“又日新”匾。西墻開門,門兩旁對聯為“修身先謹懍幽獨,讀書在培養本原”(書者待查),橫批為“毋不敬”(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東墻上掛有對聯“六合清寧調玉燭,萬春景命輝珠躔”(趙汝珍書)。[12]
體順堂
编辑養心殿後殿東耳房,面闊五間。明朝稱“隆禧館”,清朝咸豐年間更名為“綏履殿”,光緒年間更名為“體順堂”。皇帝居住養心殿時,此處是皇后隨居之處。清朝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慈安太后住在東側的體順堂。[1]
- 體順堂西稍間:內為寢室,北側設床榻,床榻外上懸“與福相迎”匾(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西稍間東墻開門,門兩側對聯為“乾坤徵合德,日月耀重光”(潘祖蔭書,落款“臣潘祖蔭敬書”),橫批為“延福”(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12]
- 體順堂西次間:北側設條案,條案正中有一鐘錶。西次間東側為一木隔扇;西墻開門,門兩側對聯為“芝蘭增喜色,松鶴慶恆春”(徐郙書,落款“臣徐郙敬書”),橫批為“永天慶”(慈禧太后題)。[12]
- 體順堂明間:北側上方懸掛“綏德安家”匾(慈禧太后題)。匾下設坐榻,坐塌正中有一小几案。南側上方懸掛“福喜盈積”匾(光緒帝題,上鈐“光緒御筆之寶”印)。[12]
- 體順堂東次間:北側設條案,條案正中有一鐘錶。東次間東西兩側均為木花罩,東側木花罩上方西側懸掛“祥開麒趾”匾(潘祖蔭書,落款“臣潘祖蔭敬書”)。[12]
- 體順堂東稍間:東側設有坐榻,上方懸掛“堯飲舜舞”匾(徐郙書,落款“臣徐郙敬書”)。東稍間西側為一木花罩,花罩上的東側懸掛“含和履中”匾(慈禧太后題)。“含和履中”匾和“祥開麒趾”匾掛在同一個花罩的兩側。[12]
燕禧堂
编辑養心殿後殿西耳房,面闊五間。明朝稱“臻祥館”,清朝咸豐年間更名為“平安室”,光緒年間更名為“燕禧堂”。皇帝居住養心殿時,此處是貴妃等人隨居之處。清朝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慈禧太后住在西側的燕禧堂。[1]燕禧堂门上悬挂着“燕喜堂”匾额。
其他建筑
编辑- 东配殿:位于养心殿前东侧,面闊五間出廊。明朝称“履仁齋”。清朝设为佛堂。
- 西配殿:位于养心殿前西侧,面闊五間出廊。明朝称“一德軒”。清朝设为佛堂。
- 水晶灯:位于體順堂前、养心殿前殿东侧的院内,是一块水晶石。水晶石下有汉白玉福禄石座,寓意光明磊落、纯洁无瑕。如今外面罩有玻璃阁罩进行保护。[16]此院南侧有墙,与养心殿前的院落隔开,该墙西到养心殿前殿东山墙,东到东围房西侧。
- 东围房、西围房:位于养心殿院落的东西两侧,东西配殿的后面,东西各有十余间,房间较为矮小,室内陈设简单,是皇帝居住养心殿时,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之所。[1]
- 吉祥门:位于體順堂北侧。进门便是东围房和體順堂之间的穿廊。
- 如意门:位于燕禧堂北侧。进门便是西围房和燕禧堂之间的穿廊。
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养心殿,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3查阅.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明神宗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乙亥戌刻,火发坤宁宫,延及乾清宫,一时俱烬,上时居养心殿,密邇二宮立火光中籲禱甚切幸不至蔓延
- ^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9月18日,教宗任命嘉乐(Carolus Mezzabarba)任出使中国及附近国家特使,加亚历山大宗主教衔。嘉乐又派费理薄(Philippus Maria Cesati)、何济格(Onorato Maria Ferrari)二人提前来华,携教宗致康熙帝的亲笔信。康熙帝对费理薄、何济格二人的身份表示怀疑,谕两广总督等人调查,谕曰:“养心殿、武英殿等处管制造、带西洋人事;伊都立、张常住、王道化、赵昌钦奉上谕,传与两广总督、广东巡抚:九月十六日到来西洋人费理薄、何济格二人,称系教化王所差,并带来教化王奏帖一件,询其来由,并无回奏当年所差艾若瑟传旨之事。但云教化王随即差人复命,因无真实凭据,其奏帖皇上亦未开看;费理薄、何济格亦不曾着与在京西洋人见面。此二人现留在京等候,此字到日,尔等可即速将此二人来历问明回奏。又先年自西洋来山遥瞻(Fabre Bonjour)、德理格、马国贤三人,自称系教化王差来之人,皇上待之甚厚,前岁,山遥瞻已病故,德里格,马国贤二人,看其行止,亦不是教化王近使差来之人。此二人果系教化王所差否?查明回话。再五十五年曾有教化王带来禁约告示一件到山东省,因此告示可疑,皇上故发红票去。此告示果系教化王带来,或真或假,一并查明回奏。”见话说康熙与“中国礼仪之争”,信德2009-3(第19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康熙皇帝与葡萄美酒,中国档案资讯网,2009-6-4[失效連結]
- ^ 郭豫斌,皇家气派,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28页等多部现代书籍记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圣祖于养心殿接见罗马教宗所遣使臣嘉乐,亲自接过嘉乐所进的教宗表章,并赐嘉乐若干衣物用具等等。但这段叙述的原始出处不详,各书也均未写明。查嘉乐来华后,多次受到清圣祖接见,最早是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初二日嘉乐觐见清圣祖,最晚是在康熙六十年。见话说康熙与“中国礼仪之争”,信德2009-3(第19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郭黛姮《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 》《五朝皇帝园居概况及规律》清代皇帝每年春、夏、秋三季駐園或北狩,冬季獃在紫禁城。平均只待三四個月。
- ^ 《国朝事略》载,“嘉庆四年正月十三日,太上皇帝崩于养心殿,圣寿八十有九,葬裕陵。”
- ^ 《王氏东华续录》载,“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上崩于养心殿东暖阁。”
- ^ 万依、王樹卿、刘潞,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74页
- ^ 10.0 10.1 10.2 隆裕太后:孙中山眼中的“女中尧舜”,人民网,2013-04-08.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4).
- ^ 养心殿开修 2020年重现“帝居”原貌.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12.16 12.17 12.18 12.19 一方編著,北京名勝楹聯匾額選:故宮匾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 ^ 《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二日,太監胡世杰傳旨:養心殿東暖閣寢宮、寄所托、隨安室著做毯。
- ^ 《嘉慶聯句詩注》:閣中匾曰寄所托、隨安室、齋室,東仙樓西向一匾曰「如在其上」
- ^ 15.0 15.1 清朝宫廷陈设欣赏,中华古典家具网,2011-09-08.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 ^ 体顺堂中的水晶,中国观赏石协会,2010年03月12日. [2013年10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4日).
延伸阅读
编辑- 施庆华,明清宫廷档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ISBN 7561334370 ISBN 9787561334379
- 徐立亭,咸丰·同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ISBN 78052871104 ISBN 9787805287102
- 施枫,趣谈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ISBN 7503218312 ISBN 978750321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