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
七國之亂,又稱吴楚七国之乱,發生於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1]。當時以吳王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剥夺地方诸侯王權力,所以興兵反抗,最終爲漢朝朝廷派周亞夫、竇嬰平定。[2]
七国之乱 | |||||||
---|---|---|---|---|---|---|---|
| |||||||
参战方 | |||||||
西漢(長安)朝廷 | 吳、楚等七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汉景帝 周亞夫 竇嬰 梁王劉武 |
吴王劉濞 † 楚王劉戊(自殺) 膠西王劉卬(自殺) 膠東王劉雄渠 † 菑川王劉賢 † 濟南王劉辟光 † 趙王劉遂(自殺) | ||||||
兵力 | |||||||
不详 | 800000 | ||||||
伤亡与损失 | |||||||
不詳 | 不详 |
简介
编辑秦末民變六國群雄紛起,漢高祖征服中原後,結合了秦朝的郡縣制與周朝封國制,採用郡國並行制,並且有意識有計劃地消滅異姓王,意圖強化中央集權,且能在漢廷被奸臣把持時,有自家同姓宗室相助。諸侯國少則三、四郡,多則六、七郡,最後諸侯們的領地共二十餘郡,而朝廷只有十五郡,諸侯王仍有不小的權力。劉姓宗室諸侯日益壯大,不滿任由中央集權的擺佈,處處與朝廷对抗。
漢文帝時,獲得大夫賈誼的建議,已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便開始了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已心懷不滿的诸侯王们的反抗,尤其是吳王刘濞。因為汉景帝還是皇太子時,因下棋爭執的細故,用棋盤打死了吳王的太子刘賢。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變,七國是指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菑川。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號,迫使景帝在众臣的壓力下腰斬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吳王还自立为皇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竇嬰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平定叛乱。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弱诸侯国领土、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起因
编辑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劉賢入宮朝見皇帝,並得到許可去見皇太子劉啟(日後漢景帝)。與皇太子喝酒、下六博棋時,吳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皇太子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太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漢文帝敕命屍體送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埋葬!」遂又把屍體送回長安埋葬。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後,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朝廷知道他是因兒子被殺才如此,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後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並沒有生病,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於是漢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几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吳王得以免罪,謀反的意圖也就打消了。
然而吳國物產豐富,出產銅與盐,國家富裕,百姓不必繳納賦稅;凡是戍邊兵役的,吳王劉濞都給予相當的薪水;吳王逢年過節都去慰問名士,對普通人民也時有賞賜;其他郡國司法官要來吳國逮捕罪犯,吳王都公然拒絕,儼然不臣之藩。這種情形延續了四十多年。
御史大夫晁錯多次上書,對吳王刘濞口誅筆伐,建議削奪吳國的領地。然而文帝因為自己兒子活活打死了對方兒子的關係,總是不忍心懲罰吳王。到了景帝即位,晁錯又勸說景帝儘早削奪吳王的土地,因為吳王早晚都會謀反。後來,景帝因为楚王劉戊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淫亂為由,削奪了楚國的東海郡。另外,趙王犯罪,被削奪了常山郡。膠西王劉卬因為賣爵有舞弊行為,被削奪六個縣。不久,景帝又降诏意圖繼續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漢廷所置兩千石以下官吏,联合其他诸侯公开起事。
經過
编辑诸王起兵
编辑吳王刘濞擔心封地不斷被削奪,於是策劃反叛。考慮到諸侯中沒有能夠一起商議此事的,聽說膠西王刘卬勇敢,喜好兵法,諸侯都怕他,於是派中大夫應高勸說膠西王說:「現在天子任用奸臣,聽信讒言,削奪諸侯封地,對諸侯的處罰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吳國和膠西國是有名的諸侯國,一旦被懷疑,以後就無寧日。聽說大王因為賣爵的事受到譴責。據我所知諸侯有罪,也不至於要削奪封地,朝廷的目的恐怕不僅僅是這樣而已!」膠西王說:「那你認為怎麼辦才好?」應高說:「吳王自認為和大王有同樣的忧患,他願意順應時勢,捨身為天下鏟除禍害,大王意下如何?」膠西王大驚失色地說:「我怎敢這樣做呢!陛下就算逼得急,我也只敢乖乖去死,怎麼敢反叛朝廷!」應高說:「御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諸侯都有反叛之意,憤怒已到極點。吳王對內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對外出兵追隨大王車乘之後,縱橫天下,大軍所向,無不降順,所到之處,莫敢不服。大王只需說一句話,吳王就率楚王攻下函谷關,守住滎陽、敖倉的糧食,抵擋漢兵,修治軍營,以等待大王的到來。大王如果真的能來,那麼天下就可統一。兩個君王分割治理天下,不也是很好嗎?」膠西王也就同意了。
接著,吳王刘濞又聯合楚王刘戊、膠東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賢、濟南王刘辟光、趙王刘遂等,發動叛變,史稱「吳楚七國之亂」。吴王起兵后,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水,与楚兵会合,派遣间谍和游擊隊深入殽山和黽池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四国叛军攻打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 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诛杀晁錯
编辑七國發兵之後,汉景帝和晁错一起商量平叛事宜。晁错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竇嬰、袁盎等人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滅族。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息事寧人、委曲求全。然而吳王謀划數十年,以誅晁錯為名,藉朝廷削地而發難,本意就是要爭奪神器,並不是真的要殺晁錯,晁錯伏誅後,七國並不止息。景帝派遣袁盎通告七國,諸王仍不罷兵,繼續西進。
平定叛乱
编辑景帝派遣大將軍竇嬰镇守滎陽、太尉周亞夫東征平叛,周亞夫在出師前,向景帝提出兩條用兵方略,並獲得景帝同意:第一,用梁國梁王劉武的軍隊拖住吳、楚叛軍主力,第二,伺機切斷對方的補給糧道。後来果然梁王受到吳、楚的壓迫,国都睢阳被围困,不断向周亞夫和景帝求救。但是周亞夫仍然按兵不動,卻用輕騎兵截斷了吳楚叛軍的糧道供給。缺糧的叛軍多次反撲未果,終於崩潰失败。周亞夫的用兵方略,一則可消滅吳、楚等叛軍力量,二則可以趁機削弱梁王氣燄和梁國實力。
叛亂歷時三個月即被基本平息,楚王刘戊自杀,吳王刘濞兵敗逃往東越,東越被漢朝收買而诛殺吳王,吴王之子刘驹逃往闽越国,其他叛王在投降后也都畏罪自殺。栾布在攻破齐国后攻打赵国,围困邯郸十个月才攻下,赵王刘遂自杀。其他参与叛乱的诸侯管侯刘戎奴、瓜丘侯刘偃、营侯刘广也都伏诛。七國之亂平定后不久,景帝頒布新令,使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由國相治國,諸侯王無權過問王國之政事,王國行政權、官吏任免權悉歸中央,另外又留部份諸侯王於京師長安,不讓他們前往各自的封國。
學者歸納失敗原因,第一,吳王刘濞缺乏戰略眼光。第二,起事的諸王不夠團結。第三,周亞夫、竇嬰的用兵,與梁王劉武的堅守。
影响
编辑七國之亂後,王國與郡幾同,中央皇權遂大為加強。司馬遷於《史記‧孝景帝本紀第十一》中評語道:「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嚮,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認為晁錯主動挑起事端,並且也沒有採取逐步削減諸侯勢力的辦法,是導致七國之亂的原因。
参与叛乱的诸侯国除楚国和菑川国改由近支亲属续封以外,或被废除,或被改封给景帝皇子。
七国世系
编辑軼聞
编辑據《史記‧孝景帝本紀第十一》記載,七國之亂期間發生天文異象:景帝前二年八月,彗星出現在天空的東北方向。秋天,衡山一帶下了一場冰雹,最大的直徑達五吋,最深的地方達二尺。火星逆行至北極星所處的星空。月亮從北極星空穿越(依原文所譯)。木星在太微垣區域逆行。三年正月乙巳日,流星出現在西方。天火燒掉了洛陽的東宮大殿和城樓。